《中醫詞典》解釋「熱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痰
病證名
- 痰熱相搏之證
熱痰乃痰飲與熱邪相搏結所致。《諸病源候論·痰飲諸病候》云:「熱痰者,謂飲水漿,結積所生也。」其病機為陰陽否隔,上焦生熱,熱氣與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見身體虛熱、飲食受阻、頭面烘熱等症。此類熱痰多因飲食不節或外感熱邪,導致痰濕鬱久化熱而成。 - 火痰之別稱
熱痰亦稱「火痰」,屬痰證之一。《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指出:「熱痰,即火痰也。」臨床表現為煩熱燥結、頭面烘熱、目赤喉痛,甚則癲狂嘈雜、心悸怔忡,痰色多黃而稠黏。治法當清熱化痰,方選清氣化痰丸或清熱導痰湯,以瀉火滌痰為主。 - 痰熱聚心之證
若痰熱蘊結於心經,則稱「心經熱痰」。《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載:「在心曰熱痰,其色赤,結如膠而堅。」症見心煩熱、心痛、口乾唇燥、喜笑無常,脈象多洪數。此因心火亢盛,煉液成痰,痰熱擾神所致,宜用半黃丸清心豁痰。 - 外感引動痰疾
素有痰疾者,因外感風熱或過食辛辣厚味,亦可誘發熱痰。《泰定養生主論》言:「熱痰者,因食辛辣燒炙煎煿,重裀厚褥,及天時郁勃而然也。」此類患者多本有痰濕內蘊,復感熱邪,痰熱互結而見喘咳、咯痰黏稠。
辨治要點
熱痰之證,總屬痰與熱結,病位可涉及上焦、心經或全身。臨床須辨痰色(黃、赤)、質地(稠黏如膠)、兼症(煩熱、口乾、癲狂)及脈象(洪數),治法以清熱化痰為主,依病位配伍瀉火、開竅或養陰之品。古籍所載方劑如清氣化痰丸(黃芩、瓜蔞、半夏)、半黃丸(黃連、半夏)等,皆體現「熱者寒之」「痰者消之」之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