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齒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齒距
齒距為中醫外科病名,指齒齦上生出狀如雞足之距的腫物,觸之則疼痛劇烈,甚則牽連心神。此證首載於明代《外科啟玄》卷七,屬齒齦腫痛範疇,其病因病機與陽明經熱毒蘊結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齒距之發病多因陽明經脈熱毒上攻所致。
- 上齦齒距:屬足陽明胃經之毒。胃經循行過齒齦,若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或胃火內熾,熱毒循經上炎,結於齒齦,則腫硬如距。
- 下齦齒距:屬手陽明大腸經之毒。大腸與肺相表裏,若肺胃熱盛,或大腸積熱,熱毒上熏,亦可發為下齦腫痛。
臨床表現
- 齒齦局部腫起,形如雞距,色紅或紫暗,觸之痛甚。
- 疼痛劇烈,可放射至頭面,甚則影響咀嚼與言語。
- 或伴口臭、口渴、便秘、舌紅苔黃等陽明熱盛之象。
治療原則
以清瀉陽明熱毒為主,根據病位及兼證選方加減:
- 清胃散(《脾胃論》)
- 主方:黃連、升麻、生地黃、牡丹皮、當歸。
- 加減:熱毒熾盛者,加石膏、知母;腫痛甚者,加金銀花、連翹。
- 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
- 主方:黃連、黃芩、黃柏、梔子。
- 適用於熱毒壅盛,伴見煩躁、尿赤者。
外治法
- 漱口方:以黃連、薄荷、冰片煎湯漱口,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敷藥:局部可外敷如意金黃散,以清熱散結。
辨證要點
需與一般齒齦腫痛鑑別,齒距特徵為腫物形如雞距,且疼痛劇烈。其病位在陽明,故治療當以通瀉腑熱為先,兼顧涼血解毒。若久治不癒,需考慮陰虛火旺或氣血瘀滯等變證,隨證調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