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痿
定義與病因
熱痿為痿證之一,屬中醫痿病範疇,由內熱熾盛、灼傷陰血所致。首見於《醫學綱目》卷十七,其病機核心在於「熱盛傷陰」,內熱久灼,耗損陰液,致使筋脈失於濡養,發為痿軟無力。此證多與肝腎陰虛、虛火內擾相關,亦可因外感熱邪未清,內傳陰分,或情志化火、飲食辛熱積熱而成。
臨床表現
典型症狀包括:
- 身熱骨蒸:自覺體內熱感纏綿,午後或夜間加劇,伴顴紅盜汗。
- 筋骨痿弱:下肢痿軟無力,甚則步履艱難,肌肉漸削。
- 陰傷之象: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機分析
《素問·痿論》云:「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熱痿之病,雖以肝腎陰虛為本,然與五臟相關。熱邪上灼肺津,中耗胃陰,下劫腎水,終致「五臟因熱失養」,筋骨不榮。肝主筋、腎主骨,陰虛內熱則筋骨失濡,如《臨證指南醫案》所言:「痿證之旨,不外乎肝腎肺胃四經之病。」
治法與方藥
治則以「滋陰清熱,補益肝腎,強健筋骨」為主,經典方選 虎潛丸(《丹溪心法》)加減:
- 黃柏、知母:清降虛火,保陰存津。
- 熟地、龜板:滋補肝腎,填精養髓。
- 白芍、鎖陽:柔肝舒筋,溫潤起痿。
- 虎骨(現多以狗骨或牛骨代):強筋壯骨(現代臨床常以續斷、杜仲代之)。
若陰虛甚者,可加玄參、麥冬;虛火亢盛者,酌加地骨皮、白薇;兼氣虛者,佐黃耆、黨參。
鑑別要點
熱痿需與他類痿證區分:
- 濕熱痿:見於《症因脈治》,因濕熱浸淫,症見肢體困重、苔黃膩,治以二妙散。
- 氣虛痿:屬脾胃虛弱,氣血不運,方用補中益氣湯。
- 瘀血痿:見於《醫林改錯》,因絡脈瘀阻,必伴刺痛,宜身痛逐瘀湯。
古籍佐證
《張氏醫通·痿》強調:「痿屬燥證,多由血少火亢。」《醫宗金鑒》亦指出,熱痿「骨痿不能起於床者,乃陰精竭也」,均呼應陰虛內熱之病機。
此證調治需注重「清補並行」,既瀉火存陰,亦填精固本,方符「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