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癇
病證名,出自《太平聖惠方》,屬中醫癇證之一,多見於小兒。此證因內有積熱,風火相煽,痰壅經絡而發,臨床以突發性肢體抽搐、神昏吐沫為主要特徵。
病因病機
熱癇之發,多因乳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失司,積滯化熱;或外感熱邪,內傳陽明,熱極生風。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陽常有餘而陰常不足,熱邪易熾,引動肝風,風火夾痰上擾清竅,壅塞經絡,故發為抽搐、反張、吐沫等症。
臨床表現
- 肢體症狀:手足抽掣、腰背強直、頸項反張。
- 頭面症狀:口眼相牽、鼻中異聲、壯熱面赤。
- 神志症狀:突然昏仆、喉中痰鳴、口吐白沫。
- 兼症:煩躁啼哭、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滑數。
證候分析
熱癇屬陽證、實證,病位主要在肝、胃、心。熱盛則煎津成痰,風動則經絡拘急,痰熱互結,蒙蔽心神,故見抽搐昏仆;壯熱、舌紅苔黃均為裏熱熾盛之象。
治法與方藥
- 治則:清熱熄風,化痰開竅。
- 代表方劑:
- 紫金錠(玉樞丹):辟穢解毒,化痰鎮痙,適用於痰熱壅盛之急症。
- 鈎藤飲加減:
- 組成:鈎藤、羚羊角(或山羊角代)、天麻、全蠍平肝熄風;人參益氣扶正;甘草調和諸藥。
- 加減:
- 熱甚加石膏、知母清陽明經熱;
- 痰多加膽南星、竹瀝滌痰通絡;
- 便祕加大黃、芒硝通腑瀉熱。
其他療法
- 針灸:取人中、合谷、太衝、豐隆等穴,瀉法以醒神開竅、熄風化痰。
- 推拿:清肝經、清心經、退六腑,配合揉湧泉以引熱下行。
鑒別要點
熱癇需與驚風、痰癇相區別:
- 驚風:多因外感驚嚇誘發,抽搐時神志不清,但無反覆發作特點。
- 痰癇:以痰濕為主證,抽搐較緩,喉中痰聲漉漉,舌苔白膩,無明顯熱象。
熱癇為小兒急症,其治重在清解裏熱、截斷風火痰之勢,後期需調理脾胃,防其復發。歷代醫家如錢乙《小兒藥證直訣》亦強調「瀉青丸」等方清肝瀉火之效,可隨證選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