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哮

定義
熱哮為中醫病證名,屬哮症之一,因肺熱熾盛、痰濁壅滯,導致氣機升降失常而發作。其特徵為痰鳴氣喘,伴隨熱象,多見於炎熱季節。古籍《類證治裁·哮症論治》稱其為「痰火」,強調痰熱互結為病機核心。

病因病機

  1. 肺熱熾盛:外感暑熱或長期飲食辛辣厚味,積熱內生,灼津成痰,痰熱膠結於肺。
  2. 痰壅氣逆:痰熱阻滯肺絡,氣機不暢,肺失宣降,引發喘鳴。
  3. 季節誘因:暑濕當令,外界陽熱之氣引動內伏痰火,加重症狀。

臨床表現

  • 主症:呼吸急促、喉中痰鳴如吼,痰黃黏稠難咯。
  • 熱象:身熱煩躁、口渴喜冷飲、面赤汗出。
  • 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或弦數。
  • 二便:小便短赤,大便或秘結。

治法與方藥

  1. 清肺泄熱:首重清瀉肺火,常用白虎湯加減(如加黃芩、栝蔞皮)以直折火勢。
  2. 化痰降氣:配合桑白皮湯(桑白皮、半夏、杏仁等)化痰平喘,或枳殼、枇杷葉寬胸下氣。
  3. 民間驗方:《雞鳴錄》載「萊菔子合風化硝蜜丸」,取萊菔子降氣化痰,風化硝軟堅瀉熱,適合痰熱膠結之證。

辨證要點
需與「冷哮」鑑別:冷哮痰白清稀、遇寒易發,熱哮則痰黃黏、逢熱加重。治療上忌用溫燥,以免助火傷津。

補充說明
熱哮若兼見陰傷(如口乾舌燥、痰少而黏),可酌加沙參、麥冬養陰潤肺;若痰熱壅盛甚者,可選用礞石滾痰丸瀉火逐痰,但須中病即止,防傷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