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心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心痛
證名,指因邪熱攻心所致之心痛,屬中醫心痛證型之一。其特點為心痛劇烈,可放射至背部,並伴隨一系列熱象症狀,如舌燥唇焦、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煩躁不安、掌心灼熱等。此證最早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後世醫家如《醫學入門》、《醫學心悟》及《雜病源流犀燭》等均有進一步闡述。
病因病機
熱心痛多因外感暑熱邪毒,或內生積熱,上擾心包絡所致。心為火臟,主血脈,若熱邪內蘊,灼傷心絡,則氣血壅滯,不通則痛。其病機關鍵在於「熱鬱心絡」,可因以下因素誘發:
- 暑熱犯心:夏季暑氣當令,暑為陽邪,易入心包,導致心脈鬱熱,發為熱痛。
- 內熱積盛:平素嗜食辛辣厚味,或情志化火,致使心火亢盛,熱結於內,上攻心絡。
- 痰熱互結:痰濁內生,鬱久化熱,痰熱膠結,阻滯心脈,加重疼痛。
臨床表現
- 主症:心痛徹背,痛勢劇烈,或時作時止。
- 熱象:身熱煩躁,掌心灼熱,口渴喜冷飲,面目紅赤。
- 二便:小便短赤,大便秘結。
- 舌脈:舌質紅絳,苔黃燥;脈象洪大或滑數。
治法與方藥
歷代醫家針對熱心痛提出不同治法,總以「清熱瀉火、通絡止痛」為原則:
- 清暑泄熱:若因暑熱犯心,可用《醫學入門》所載「黃連香薷散」加蓼草,或單用黃連丸,以清心解暑。
- 瀉火通腑:若熱結便秘,《醫學心悟》主張用「清中湯」(黃連、梔子、陳皮、茯苓、半夏、甘草、草豆蔻)清熱和中,兼化痰濕。
- 疏鬱瀉熱:《雜病源流犀燭》推薦「金鈴子散」(金鈴子、延胡索)疏肝瀉熱,或「剪紅丸」清熱化瘀,適用於熱鬱兼血瘀者。
鑒別診斷
熱心痛需與其他類型心痛區分:
- 寒心痛:痛時喜溫畏寒,四肢不溫,脈沉遲。
- 氣滯心痛:胸悶脹痛,與情緒相關,脈弦。
- 瘀血心痛:痛如針刺,固定不移,舌紫暗。
相關名詞
- 熱厥心痛:指熱邪內鬱,陽氣被遏,導致手足厥冷而心胸部灼熱疼痛,屬熱心痛之變證。
- 真心痛:為心痛之危候,與熱心痛不同,多因心脈痹阻,痛及胸背,伴冷汗淋漓,需緊急救治。
熱心痛之辨證,重在分清熱邪來源及兼夾病機(如暑、痰、瘀),治法靈活多變,體現中醫「同病異治」之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