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齒焦」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齒焦

齒焦為中醫病證名,指牙齒乾枯焦黑、失去潤澤之象,多伴隨唇腫等症狀,首見於《難經》。此症多因臟腑虛損、熱邪熾盛或津液耗傷所致,尤與脾、腎二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中醫病理解析

  1. 脾腎欲絕之候
    《難經》指出,齒焦為「脾腎氣絕」之危象。中醫認為「齒為骨之餘」,腎主骨,腎精充足則齒堅潤澤;若腎陰虧虛或腎精耗竭,則齒失濡養,呈現焦枯之態。此外,「脾開竅於口」,脾主運化水穀精微,若脾氣衰敗,氣血生化無源,無法上榮於齒,則齒焦唇腫。
  2. 溫病熱盛傷陰
    溫病過程中,熱邪熾盛,耗傷陰液,可致牙齒焦黑。此屬「熱極傷陰」之證,常見於熱入營血或後期陰液虧損階段。患者多伴高熱、口乾舌燥、舌絳少苔等症狀,治宜清熱養陰,方用黃連阿膠湯加減,以黃連、黃芩清熱,阿膠、白芍滋陰養血。
  3. 大病久病氣血衰敗
    若大病久病後出現神色昏沉、齒焦無澤,多為氣血津液嚴重耗傷,臟腑功能衰竭之兆。此時需辨明病因,如氣虛、血瘀、痰阻等,再予相應治法,如益氣養血、活血通絡或化痰開竅。

辨證與治法

  • 腎陰虧虛型:齒焦伴腰膝酸軟、耳鳴盜汗,治宜滋補腎陰,方用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加減。
  • 胃熱熾盛型:齒焦伴口臭、牙齦腫痛,治宜清胃瀉火,方用清胃散玉女煎
  • 津傷液涸型:齒焦伴口乾欲飲、舌紅少津,治宜生津潤燥,方用增液湯沙參麥冬湯

古籍論述

《靈樞·經脈》提及「足少陰氣絕則骨枯……齒長而垢」,說明腎氣衰敗與齒焦的關聯;《溫病條辨》亦載熱病傷陰致「齒黑唇裂」,強調清熱存陰之要。

齒焦一症,輕者為陰虛火旺,重者屬臟氣將絕,臨床須細察病機,結合四診,方能準確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