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罨
熱罨為中醫外治法之一,指以溫熱湯液或藥汁浸漬布巾,敷於患處或特定部位,藉由熱力與藥性雙重作用,達到疏通經絡、散寒止痛、活血消腫之效。此法源自古代熨法,結合藥熨與溼漬之長,廣泛應用於臨床各證。
原理與作用
中醫認為「溫則通,寒則凝」,熱力能推動氣血運行,化解局部瘀滯。熱罨透過以下機制發揮療效:
- 溫經散寒:適用於寒邪凝滯所致的關節冷痛、脘腹絞痛,如《醫宗金鑒》提及「寒者熱之」,以熱藥熨敷可驅散陰寒之邪。
- 活血化瘀:熱力配合藥性(如紅花、艾葉)能鬆解筋脈拘急,促進血行,改善跌打損傷之腫脹。
- 開竅醒神:頭面部熱罨(如薄荷湯漬巾)可宣發陽氣,緩解酒醉昏蒙或外感頭痛。
操作方法
- 藥汁製備:依證選方,如風寒痹痛多用川烏、桂枝煎湯;濕熱腫痛則選黃柏、忍冬藤。將藥材煎煮濃縮,趁溫熱時浸透棉布。
- 敷罨技巧:布巾擰至半乾,覆蓋患處,隨溫度下降更換,維持20-30分鐘。需避開皮膚潰瘍處,以防藥液刺激。
臨床應用
- 痹證:以祛風濕藥(如獨活、威靈仙)熱罨關節,緩解風寒濕痹之僵硬。
- 腹痛:生薑、吳茱萸煎湯溼敷中脘,散寒止嘔。
- 傷科:早期瘀腫忌熱敷,待出血停止後,以乳香、沒藥湯漬布消瘀。
熱罨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透過體表與藥物的互動調和陰陽,為簡便有效之傳統療法。歷代醫籍如《外科正宗》亦載其用於癰疽初起,配合內服藥共奏其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