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夜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夜啼
病證名,見於《證治準準·幼科》,又稱熱啼或熱煩啼,為小兒夜間啼哭不安之證,屬中醫「夜啼」範疇中的實熱證型。
病因病機
熱夜啼多因胎熱內蘊、外感風熱,或驚熱擾神所致。小兒臟腑嬌嫩,心常有余,若孕母過食辛熱,或外邪入裡化熱,熱邪內犯心經,擾動心神,則見夜間煩躁啼哭。此外,乳食積滯化熱,或暑熱之邪侵襲,亦可導致心火亢盛,發為此證。
臨床表現
- 面紅身熱:患兒顏面潮紅,手足心熱,或體溫偏高。
- 小便赤澀:尿色偏黃,量少而味重。
- 煩躁啼哭:入夜後哭聲洪亮,仰頭蹬足,淚多且難以安撫。
- 惡見燈火:遇光亮則啼哭加劇,此為心火亢盛、陽熱外擾之象。
- 或伴見口舌生瘡、睡臥驚惕等兼證。
辨證要點
- 辨虛實:熱夜啼屬實證,與脾寒夜啼(哭聲低弱、蜷臥喜溫)或驚恐夜啼(突發驚叫、面色青白)有別。
- 察熱象:需區分心火獨亢(舌尖紅赤)或兼肝熱(目赤眵多)、胃熱(口臭便秘)等。
治法方藥
治則:清心瀉火,安神定啼。
主方:
- 導赤散(《小兒藥證直訣》)加減:生地黃、木通、竹葉、甘草梢,酌加黃連以增強清心之力。若兼驚熱,可加鉤藤、蟬蛻;若夾食滯,加焦山楂、麥芽。
- 黃連解毒湯:適用於熱勢熾盛,煩躁甚者。
- 外用方:以吳茱萸研末醋調敷湧泉穴,引火下行。
其他療法
- 針灸:取心經、肝經穴位,如少府、行間等,以瀉熱寧神。
- 推拿:清心經、清天河水、退六腑等手法,以疏導熱邪。
熱夜啼的調理需注重母子同調,哺乳期母親應忌辛辣厚味,患兒衣被不宜過厚,保持環境清涼安靜。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