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翳」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翳

證名,屬翳證之一,因熱邪上擾所致,首見於《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下。此證多因肝經風熱上攻目竅,或外感風熱之邪,蘊結於目,導致睛生翳膜,遮蔽視物。

病因病機
熱翳之成,主要與肝膽風熱相關。肝開竅於目,風熱之邪易循經上擾,灼傷目絡,致使黑睛生翳。此外,外感風熱毒邪,或內傷七情,五志化火,亦可上炎於目,形成熱翳。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目赤腫痛,畏光流淚,黑睛生翳,或呈點狀、片狀混濁,視物模糊。若熱邪熾盛,可伴見頭痛、口苦咽乾、煩躁易怒等肝火熾盛之象。舌質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
疏風瀉熱、退翳明目為主。

方藥
可選柴胡清肝飲加減。此方以柴胡、黃芩疏肝清熱,梔子、連翹瀉火解毒,配合防風、薄荷疏風散邪,佐以木賊草、蟬蛻退翳明目。若熱毒熾盛,可加龍膽草、夏枯草以增強瀉肝火之力;若陰傷明顯,可酌加生地、玄參滋陰清熱。

其他療法
針灸可取睛明太陽風池太衝等穴,以疏泄肝膽風熱。外治法則可配合清熱解毒之眼藥點目,如黃連滴眼液等。

熱翳之證,貴在早期治療,若遷延日久,熱邪傷陰,翳膜老定,則療效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