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油湯火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油湯火傷

病名
熱油湯火傷,指因接觸高溫熱油、沸湯或火焰等熱源,導致肌膚受損之證候,屬中醫「火瘡」範疇。此症首載於明代《外科理例》卷六,述其特徵為「皮爛肉大痛」,並列外用方藥以緩解灼痛、斂瘡生肌。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此傷乃火熱之邪驟襲肌表,灼傷脈絡,致局部氣血壅滯,甚則熱毒內攻,耗傷津液。輕者僅見皮膚紅腫、起皰;重者皮焦肉爛,熱毒蘊結,可現發熱、煩渴、尿赤等全身症狀,屬「火毒熾盛」之候。

古籍論述
《外科理例》記載之外治方「冷霜散」,以煅牡蠣、寒水石、青黛等清熱解毒,佐輕粉、桐油潤膚斂瘡。其組方體現中醫「清熱涼血、解毒止痛」之治則:

  • 煅牡蠣:鹹寒斂瘡,生肌收濕。
  • 寒水石:清熱瀉火,解肌膚熱毒。
  • 朴硝:軟堅散結,滲除火熱之邪。
  • 青黛:涼血解毒,專治火瘡熱痛。
  • 輕粉(外用):殺蟲攻毒,慎用於破潰處。
  • 桐油:潤膚護瘡,調和諸藥成膏。

辨證分型

  1. 火毒傷絡(輕度):局部紅腫灼痛,或起水皰,舌紅苔薄黃。
  2. 熱盛肉腐(中度):皮膚潰爛流津,基底暗紅,疼痛劇烈,伴口乾。
  3. 火毒內陷(重度):瘡色焦黑,神昏譫語,脈洪數,屬危候。

治療原則

  • 外治:初期以清熱解毒為主,可選黃連膏、紫草油塗敷;潰後用生肌玉紅膏促癒合。
  • 內治:依證選方,如黃連解毒湯瀉火解毒,犀角地黃湯涼血護陰(現代多以水牛角代犀角)。

備考
古籍所載外治方多含礦物藥,今人應用需考量安全性。對中度以上灼傷,當結合現代醫學處理創面,中醫可輔助調理火毒及促進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