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俞五十九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俞五十九俞

熱俞五十九俞,又稱「熱病五十九穴」,出自《素問·氣穴論》,為中醫治療熱病之特定腧穴群。此五十九穴分佈於頭面、軀幹及四肢,依其部位與經絡歸屬,可分為以下幾組:

  1. 頭部穴位(二十五穴)

    • 屬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為主,如百會、囟會、上星、神庭、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等。
    • 頭為諸陽之會,此類穴位可清瀉陽經邪熱,尤擅治外感熱病所致之頭痛、高熱、神昏。
  2. 上肢穴位(八穴)

    • 多取手陽明大腸經(如商陽、二間、三間、合谷)、手少陽三焦經(如關衝、液門、中渚、陽池)。
    • 手三陽經主氣分熱證,刺之可疏泄熱邪,緩解咽喉腫痛、煩渴等症。
  3. 下肢穴位(二十六穴)

    • 以足陽明胃經(如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足少陽膽經(如足臨泣、俠溪、地五會)為主。
    • 下肢穴位長於通調脾胃、肝膽鬱熱,兼治熱病引發之肢體痠痛或癲狂。

理論依據
《內經》提出「熱病五十九俞」之選穴原則,基於「陽熱多犯陽經」之病機,故取穴偏重陽經,尤以督脈、手足三陽經為核心。其作用機理在於:

  • 瀉熱透邪:通過刺絡放血或針刺,引導熱毒外泄。
  • 調和營衛:部分穴位(如背俞穴)能調節營衛氣血,阻截熱邪內傳。

臨床應用
歷代醫家運用此穴組時,常配合「熱病分期」辨證選穴:

  • 初期:多取頭部、上肢穴,以解表退熱。
  • 極期:加用下肢穴及背俞穴(如心俞、肝俞),清瀉臟腑積熱。

此五十九穴非固定組合,臨證需依病情輕重、熱邪所在經絡,靈活配伍。後世溫病學派更發展出「刺血療法」於此類穴位,增強清熱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