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齒間出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齒間出血

證名,又稱齒齦出血牙宣,為中醫常見齒科病症之一。其主要病機為風熱之邪乘虛侵襲陽明經脈,導致血熱妄行,血溢齒間而見出血之象。

病因病機

  1. 陽明經虛,風熱乘襲

    • 《諸病源候論·牙齒病諸候》指出:「手陽明之支脈,入於齒。頭面有風,而陽明脈虛,風挾熱乘虛入齒龂,搏於血,故血出也。」
    • 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皆循行於齒齦,若陽明經氣虛弱,風熱之邪易乘虛而入,與血相搏,迫血外溢,發為齒間出血。
  2. 胃火上炎

    • 過食辛辣炙煿,或情志鬱結化火,導致胃火熾盛,循經上炎至齒齦,灼傷絡脈,血溢脈外。
    • 此類患者多伴見口臭、牙齦腫痛、舌紅苔黃等實熱之象。
  3. 腎虛火動

    • 腎主骨,齒為骨之餘。若腎陰虧虛,虛火上炎,亦可灼傷齒齦絡脈,導致出血,多見於久病或年老體弱者。
    • 此類證型常伴牙齒鬆動、口乾咽燥、舌紅少苔等陰虛內熱之徵。

證候分類

  1. 風熱犯齒

    • 證見齒齦出血,血色鮮紅,或伴牙齦腫痛,口乾微渴,舌邊尖紅,苔薄黃。
    • 治宜疏風清熱、涼血止血,方用清胃散加減。
  2. 胃火熾盛

    • 出血量多,色深紅,牙齦紅腫疼痛,口臭便秘,舌紅苔黃膩。
    • 治宜清胃瀉火,方選玉女煎黃連解毒湯加減。
  3. 陰虛火旺

    • 出血量少,血色淡紅,牙齒鬆動,口乾咽燥,舌紅少苔。
    • 治宜滋陰降火,方用知柏地黃丸加減。

相關名詞辨析

  • 齒衄:泛指牙齒或齒齦出血,範圍較廣,而齒間出血多專指局部滲血。
  • 牙宣:除出血外,更強調牙齦萎縮、牙根暴露等齒科慢性病變,多與胃腎兩虛相關。

此症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辨證論治,以明虛實寒熱,對證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