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越」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越
定義
熱越為中醫病理學術語,指體內鬱熱向外透發的病理現象。此概念出自《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原文載:「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意指當陽明經熱邪得以透過汗液排出體外,則熱勢得以外越,不致鬱結於內而引發黃疸等變證。
病機與臨床表現
- 病機核心:
熱越的關鍵在於「鬱熱外透」。當陽明經氣分熱盛,若正氣充足,則熱邪可隨汗液外泄,此為機體自我調節的表現。反之,若熱不得越,則可能內蘊化火,或與濕相結,導致發黃、譫語等變證。 -
典型症狀:
- 發熱:陽明熱盛,體溫升高。
- 汗出:熱隨汗解,汗液多為全身性、持續性,質地較稠。
- 不發黃:因熱邪外越,未與濕邪搏結,故無黃疸之虞。
與相關概念的區別
- 熱鬱:熱邪內伏不得透發,常見無汗、煩躁、胸悶,與熱越的汗出熱解相反。
- 熱結:熱邪與燥屎或瘀血相結,呈現腹滿硬痛、便秘等裡實證,熱越則無此類腑實表現。
經絡與臟腑關係
熱越多見於陽明病階段,涉及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熱邪易在此熾盛。若熱邪能通過汗孔(「玄府」)外越,則不致內傳傷陰或波及營血。
古籍延伸
《傷寒論》強調熱越為陽明病轉歸之一,後世醫家如柯琴在《傷寒來蘇集》中進一步闡釋:「熱越者,熱得發越而不內蓄,故不發黃。」清代《醫宗金鑑》亦指出,熱越的汗出需與「陽明中寒」之冷汗鑑別,後者屬陽虛不固,而熱越之汗為熱迫津泄。
現代中醫應用
臨床見熱越現象時,可視為邪有出路,治療上或順勢清解,如用白虎湯類方劑清泄氣分熱,但需辨明是否兼夾濕邪或陰傷。若熱越後出現汗多傷津,則需益氣生津,如合用生脈散。
此概念體現中醫「給邪出路」的治療思想,強調正邪交爭中,機體自然排邪能力的重要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