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暈
病證名,屬眩暈之一,因火熱之邪上炎頭目所致。其病機多與陽盛火旺、暑熱內侵或臟腑積熱相關,熱邪擾動清竅,導致頭目昏眩,並伴隨明顯熱象。
主證:
- 頭暈目眩,自覺頭部脹熱,甚則如裹火燔。
- 煩躁不安,口渴引飲,喜冷惡熱。
- 面赤耳鳴,或兼見口苦、尿赤、便秘等裏熱之象。
- 暑月發病者,多因外感暑邪,內熱相搏,症狀加劇。
病因病機:
- 陽亢火炎:肝陽化火或心火上衝,循經擾及頭目。
- 暑熱侵襲:夏季暑邪熾盛,耗氣傷津,熱鬱清竅。
- 腸胃積熱:陽明腑實,燥熱內結,濁熱上攻。
古籍論述:
- 《東醫寶鑒·外形篇》指出:「熱暈,火熱上攻,煩渴引飲,或暑月熱盛」,主張以瀉火清熱為治,如大黃散(瀉實火、通腑氣)、荊黃湯(疏風清熱)等方。
- 此證亦與「火衝眩暈」相關,見於《雜病源流犀燭》等醫籍,強調火性上炎、燔灼氣血的病機特點。
治療方向:
- 清泄實熱:適用於陽明腑實或肝膽火盛者,方如龍膽瀉肝湯加減。
- 解暑化濕:暑熱挾濕時,選用香薷飲或清絡飲。
- 涼血滋陰:若熱傷陰津,可配合玉女煎或生脈散益陰清熱。
相關證型鑑別:
- 痰暈:以胸悶嘔惡、苔膩為主,熱象不顯。
- 虛暈:多見氣血不足,眩暈遇勞加重,無煩渴燥熱。
熱暈之治,首重辨明熱邪來源與兼夾病機,針對火、暑、腑實等不同證型,分而治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