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在骨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在骨髓
概念溯源
「熱在骨髓」一詞首見於東漢張仲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原文記載:「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此論述揭示了中醫辨證中「真寒假熱」與「真熱假寒」的關鍵鑑別要點。
病機闡釋
從中醫理論體系分析,「熱在骨髓」實質上反映了一種陰陽格拒的特殊病理狀態:
- 病位特性:清代張璐《傷寒纘論》指出:「皮膚即骨髓之上,外部浮淺之分;骨髓即皮膚之下,外部深沈之分」,強調此處「骨髓」非解剖學概念,而是指人體深層次、核心部位的病變定位。
- 陰陽辨證:
- 真寒假熱證:外見身大熱而反欲近衣,乃陰寒內盛、虛陽外越
- 真熱假寒證:外見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為陽熱內熾、格陰於外
-
經絡臟腑關係:不同於常規的表裡辨證框架,《傷寒纘論》特別說明:「與經絡屬表,藏府屬里之例不同」,指出此為特殊深淺層次辨證方法。
歷代醫家見解
- 成無己《註解傷寒論》:提出「皮膚言淺,骨髓言深;皮膚言外,骨髓言內」的解釋框架,將此證候納入表裡辨證體系。
- 《醫宗金鑒》:明確將「熱在骨髓」歸類為「陽極似陰」的真熱假寒證,描述其特徵為「通身內外皆寒」的外在表現與「真熱實在骨髓之深」的本質矛盾。
- 溫病學派發展:後世溫病學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邪伏膜原」、「熱入營血」等深層熱證理論,豐富了對內熱深伏病機的認識。
辨證要點
臨床辨識「熱在骨髓」需把握以下特徵:
- 反常欲惡:身大寒反不欲衣,或身大熱反欲近衣
- 脈證不符:外見寒象而脈數有力,或外見熱象而脈微欲絕
- 局部徵象:雖全身惡寒但胸腹灼熱,或面赤如妝而四肢厥冷
相關證候辨析
- 與「熱在皮膚」對舉:形成中醫辨證中「真寒假熱」與「真熱假寒」的經典對照組。
- 與「陰盛格陽」關係:可視為陰盛格陽證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但更強調熱邪深伏的特點。
- 與「陽明腑實」區別:雖同屬裡熱證,但「熱在骨髓」更多表現為熱邪深伏、陰陽格拒的特殊病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