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在皮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熱在皮膚,證名。熱證突出體現於體表皮膚。與熱在骨髓相對。亦作表熱里寒解。或釋為真寒假熱。
《素問·熱論》曰:「熱在皮膚,則身熱汗出,目赤。」《金匱要略·熱病篇》曰:「熱在皮膚,身熱汗出,目赤,口渴,煩躁,脈洪大。」
熱在皮膚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1)發熱:多為高熱,可達40℃以上,常伴有出汗。
(2)皮膚灼熱:皮膚灼熱,可伴有潮紅、焮熱。
(3)口渴:口渴明顯,喜冷飲。
(4)煩躁:煩躁不安,易怒。
(5)脈洪大:脈象洪大有力。
熱在皮膚的病因主要有:
(1)外感熱邪:外感熱邪,侵犯人體,可導致熱在皮膚。
(2)內生熱邪:內生熱邪,如陰虛火旺、陽明燥熱等,可導致熱在皮膚。
熱在皮膚的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透表為主。常用方藥有:
(1)銀翹散:本方由金銀花、連翹、薄荷、牛蒡子、桔梗、甘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疏風透表的功效。主治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咳嗽、鼻塞流涕、口渴、舌紅苔黃、脈浮數。
(2)桑菊飲:本方由桑葉、菊花、薄荷、桔梗、甘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主治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咳嗽、鼻塞流涕、口渴、舌紅苔黃、脈浮數。
(3)大青龍湯:本方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白朮、生薑、大棗組成。具有發汗解表、宣肺透熱的功效。主治外感風熱,症見發熱、惡寒、頭痛、身痛、咳嗽、鼻塞流涕、口渴、舌紅苔黃、脈浮數。
熱在皮膚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勤換衣。
(2)避免接觸傳染源。
(3)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4)在感冒初期,及時治療。
熱在皮膚是中醫學上的一個病證,主要表現為發熱、皮膚灼熱、口渴、煩躁、脈洪大等症狀。其病因主要有外感熱邪和內生熱邪。治療上以清熱解毒、疏風透表為主。可以使用銀翹散、桑菊飲、大青龍湯等中藥治療。預防上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傳染源,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