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在皮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在皮膚

證名,指熱證顯著表現於體表皮膚的一種病理狀態,與「熱在骨髓」相對。此證亦可歸屬於「表熱裏寒」或「真寒假熱」的範疇,需結合整體辨證以明其病機。

中醫病機與表現

  1. 表熱裏寒

    • 體表雖見發熱、面赤、皮膚灼熱等熱象,然內在實為陽氣虛衰,陰寒內盛。
    • 此乃陰寒逼陽外越所致,屬「格陽」之證,如《傷寒論》所述「通脈四逆湯證」之身反不惡寒、面色赤等假熱之象。
  2. 真寒假熱

    • 雖有皮膚燥熱、口渴、脈浮大等似熱之徵,然細察可見口渴不欲飲、脈大而無力、四肢厥冷等虛寒本質。
    • 此因腎陽衰微,虛陽浮越於外,形成外熱內寒之候。

鑒別要點

  • 與熱在骨髓之別
    「熱在骨髓」屬裏熱熾盛,透發於外,可見高熱、煩渴、便秘等實熱證;而「熱在皮膚」多為虛陽外浮,必伴陰寒內伏之象。
  • 與單純表熱之異
    外感風熱之表證,如發熱惡風、咽喉腫痛,屬實熱;「熱在皮膚」則無外邪,純屬內傷虛陽外越。

相關經典論述

  • 《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通脈四逆湯主之。」此即真寒假熱之例。
  • 《景岳全書》:「陽虛之人,亦有體表煩熱者,此乃元陽外脫,非真有火也。」

此證需緊扣陰陽辨證,避免誤判為實熱而妄用寒涼,致陽氣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