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則疾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則疾之」中醫針灸治療法則詳解
「熱則疾之」為中醫經典《靈樞·經脈》所載之針灸治療原則,與「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並列,屬辨證施治之核心法則。其針對邪熱亢盛、體溫升高之實熱證,強調以針法速瀉熱邪,調和陰陽。
理論基礎
- 病因病機
實熱證多因外感六淫(如風熱、暑邪)或內傷七情化火,導致陽氣壅滯、氣血沸騰,表現為高熱、面赤、煩渴、脈洪數等。《內經》云:「陽勝則熱」,此類證候需以「疾之」速瀉其熱,防津液耗傷或熱極生風。 - 經絡辨證
熱邪可循經絡傳變,如陽明經熱見大熱、大汗,少陽經熱見口苦咽乾,針刺時需依熱邪所在經絡選穴,如陽明取合谷、曲池,少陽取外關、足臨泣等。
操作要點
-
刺法特性
- 淺刺疾出:熱邪多浮於表,故針刺宜淺(如刺入0.3-0.5寸),得氣後迅速出針,不留針以避助熱。
- 點刺出血:於井穴(如少商、商陽)或耳尖、十宣等處點刺放血,直接瀉血分熱毒,符合「血實宜決之」之則。
- 行針手法:多用捻轉瀉法或提插瀉法,刺激量強而短促,以開泄腠理、引熱外達。
-
配穴思路
- 主穴:大椎(諸陽之會)、曲池(清熱要穴)、合谷(瀉陽明熱)。
- 配穴:熱在氣分加尺澤、魚際;熱入營血加委中、膈俞刺血。
與其他治則之區別
- 與「寒則留之」對舉:寒證需深刺久留以溫陽,「熱則疾之」反其道而行,體現「反者為治」之理。
- 與「盛則瀉之」互補:「盛」泛指邪氣壅盛(含痰、瘀等),「熱」專指熱性病證,兩者手法可疊加運用。
臨床應用舉隅
- 外感高熱:針大椎淺刺疾出,配合少商點刺,常可汗出熱退。
- 肝陽上亢頭痛:取太陽穴刺血,瀉少陽火熱上炎之勢。
此治法體現中醫「因勢利導」思想,透過針法調動經氣,使熱邪速去而正氣不傷,為針灸治療實熱證之重要準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