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脹
病證名,指因濕熱之氣壅滯於中焦所致的腹脹滿,屬中醫「脹病」範疇。此證首見於《蘭室秘藏·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論》,其成因多與飲食不節、濕熱內蘊相關。
病因病機
熱脹多因長期嗜食酒漿、濕麵、膏粱厚味等肥甘之物,或食後久臥,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濕熱之氣不得宣化,壅滯於中焦。濕性黏滯,熱性燔灼,二者相合,阻遏氣機,使升降失司,故而腹脹滿悶,甚則按之堅硬。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腹部脹滿,按之或有抵抗感,伴隨小便黃赤、大便秘澀,舌質紅、苔黃膩,脈象數實或細小有力。若濕熱久鬱,可能兼見口苦、吞酸、煩熱等症。
辨證分型與治法
-
濕熱壅滯型
- 主症:腹脹滿而硬,煩渴,小便短赤,大便不通。
- 治法:清熱化濕,通腑泄濁。
- 方藥:選用分消丸或厚朴七物湯,以黃連、黃芩等苦寒藥清熱,配合厚朴、枳實等行氣除滿。
-
脾虛濕熱鬱火型
- 主症:腹脹時輕時重,吞酸噯腐,倦怠乏力,舌紅少津。
- 治法:健脾清熱,剛柔並濟。
- 方藥:連理湯(理中湯加黃連),既溫脾陽,又清濕熱。
-
陰虛熱鬱血分型
- 主症:腹脹不甚但按之堅硬,口乾咽燥,夜熱早涼,脈細數。
- 治法:滋陰涼血,瀉火散鬱。
- 方藥:當歸龍薈丸加胡黃連,清肝火而養陰血,避免辛燥傷津。
古籍論述
- 《證治匯補·脹滿章》強調:「熱脹宜清……諸腹脹大皆屬於熱。」指出濕熱脹滿當以苦寒藥施治,然需辨明是否夾雜脾虛或陰傷。
- 《醫學準繩·六要》進一步區分「火盛陰虛」之證,警示不可誤用消導或燥濕藥,以免耗傷陰液,反使病情纏綿。
熱脹與寒脹、氣脹等需仔細鑑別,其關鍵在於辨清濕熱與陰虛之輕重,方能對證用藥,恢復中焦氣機升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