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瘴

病證名,屬瘴瘧之一,因發病時單見熱症而無寒象,故稱「熱瘴」。其證候多表現為:

  1. 熱象熾盛:身發高熱,神志昏沉,晝夜如臥炭火之中,煩躁難安。
  2. 津傷燥熱:大渴引飲,喜冷飲,舌質紅赤或焦黑,面赤目紅,甚則吐血、衄血。
  3. 經絡氣滯:頭痛或兩額角脈脹,腰痛腳弱,上脘痞悶。
  4. 二便失調:小便赤澀、頻數或遺尿,大便或秘結或泄利。
  5. 神志異常:神昏譫語,或見妄言妄動。

病因病機
熱瘴多因感受山嵐瘴毒,或暑濕穢濁之邪,內蘊化熱,燔灼氣血,上擾神明所致。其病位主要在陽明經、少陰經及心包,熱毒壅滯三焦,導致氣血逆亂。

治法

  1. 刺絡泄熱

    • 初起可刺兩足腕(如太衝、湧泉穴)出血,以泄熱毒。
    • 舌下青筋暴張者,刺金津、玉液出血。
    • 頭痛劇烈者,於兩額角(太陽穴)或百會穴刺絡放血。
  2. 方藥運用

    • 初起階段:先服不換金正氣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等)化濕辟穢,繼用和解湯(柴胡、黃芩、半夏等)疏解熱邪。
    • 熱勢稍緩:改投養胃湯(人參、白朮、茯苓等)益氣生津,佐以截瘧丸四獸飲(人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烏梅、草果、生薑、大棗)截瘧扶正。

鑑別診斷

  • 冷瘴:以寒戰、肢冷、苔白膩為主,與熱瘴之熱象迥異。
  • 一般暑溫:雖有高熱,但無瘴毒穢濁內閉之證,且病位多在氣分,少見神昏衄血。

熱瘴為瘴疾之急重證,若失治易致熱毒內陷,耗傷真陰,臨證需辨明邪正盛衰,及時清解透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