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齒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齒堅
在中醫理論中,「齒堅」為生理學名詞,指牙齒堅固、不易動搖或損壞的健康狀態,反映腎氣充盛、精髓充盈的生理表現。中醫認為,齒與腎、骨、髓密切相關,其堅固與否直接受腎精及骨髓的濡養影響。
中醫理論基礎
- 腎主骨,齒為骨之餘
《黃帝內經》提出「腎主骨生髓」,而牙齒被視為「骨之所終」,其生長與穩固依賴腎精的滋養。腎氣充足時,骨髓生化有源,上達齒齦,使牙齒堅固;反之,腎虛則骨髓空虧,齒失所養,易見鬆動、脫落或齲齒。 - 精盛則齒堅
明代醫家楊士瀛於《仁齋直指方》明確指出:「腎衰則齒豁,精盛則齒堅。」此處「精」指腎中精氣,包含先天之精與後天水穀之精。腎精充沛,則齒得濡養而堅固;若腎精虧虛(如年老、過勞或久病),則可能出現「齒豁」(牙縫疏鬆、牙齦萎縮)等現象。 - 經絡與氣血濡養
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於齒齦,故脾胃功能亦間接影響齒堅。胃氣調和,氣血上輸,可輔助腎精滋養牙齒;若胃火熾盛或陰虛內熱,可能灼傷齦肉,導致牙齒鬆動。
臨床相關性
- 腎虛齒搖:常見於中老年或早衰者,多伴腰膝痠軟、耳鳴等腎虛證候,治療以補腎填精為主,如六味地黃丸加減。
- 胃火上炎:牙齦腫痛伴牙齒鬆動者,屬實熱證,需清胃瀉火,方選清胃散等。
- 外邪侵襲:風寒或風熱客於齒齦,可能暫時影響牙齒穩固,需辨證祛邪。
養生觀點
傳統養生強調「叩齒吞津」以固腎健齒,如《諸病源候論》記載晨起叩齒三十六次,可刺激牙周氣血流通,輔助腎氣上榮。此外,節欲保精、調理脾胃均為間接維護「齒堅」之法。
「齒堅」不僅是局部口腔健康的表現,更是整體腎氣盛衰的外在徵象,體現中醫「藏象學說」中內外相應的整體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