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中

病名

  1. 消渴相關病證
    熱中為中醫古籍記載之病證,首見於《靈樞·五邪》,其特徵為善飢多食、小便頻數。《外台秘要》將此症歸類於「中消」,《證治要訣》則列為「脾消」之一。《素問·腹中論》王冰注云:「多飲數溲,謂之熱中。」意指患者因內熱熾盛,表現為口渴多飲、尿頻等症狀。《雜病源流犀燭》更進一步指出,熱中與「消癉」相通,皆因陰虛內熱或脾胃燥熱所致,常見於消渴病(類似現代糖尿病)之病程中。
  2. 風邪入胃致目黃
    據《素問·風論》所述,風邪侵襲陽明胃經,循經上擾至目內眥,若患者體形肥胖,風邪不得外泄,鬱而化熱,形成「熱中」,並出現目黃之症。此類病機強調外邪與體質交互作用,風熱內蘊,上攻於目,反映中醫「經絡-臟腑-體表」相關之理論。
  3. 脾胃氣虛火旺證
    《脾胃論》提出,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損傷脾胃,導致「氣虛火旺」而發為熱中。其臨床表現包括身熱煩躁、氣喘、頭痛、口渴、脈洪大,或兼見代脈、虛脈。李東垣認為此屬「內傷發熱」,雖有熱象,實則源於中氣不足,虛陽外越。治療以「甘溫除熱」為法,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以黃耆、人參等甘溫之品補益脾氣,佐以甘寒藥(如生地、知母)清瀉虛火,體現「升陽散火」之獨特治法。

中醫理論延伸
熱中之病機可歸納為三類:

  • 陰虛燥熱:多見於消渴,與肺、胃、腎三臟陰液耗損相關。
  • 外邪鬱熱:風邪化熱,結合體質因素(如痰濕內蘊)而發病。
  • 氣虛陽浮:脾胃虛弱,清陽不升,陰火內生,屬「本虛標熱」。

此症涵蓋內傷外感,臨床須辨明虛實,結合四診詳察病因,方能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