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邪傳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邪傳里

定義
熱邪傳里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指外感病邪(如風、寒、暑、濕等)未於體表化解,反而化熱內傳,深入臟腑經絡的病理過程。此過程反映病勢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轉變,屬外感熱病發展的重要階段。

病因病機

  1. 外邪化熱:六淫邪氣(尤以風寒為主)侵襲體表,若正氣不足或失治誤治,邪氣鬱而化熱,由表入里。
  2. 正邪交爭:邪熱內傳後,與臟腑氣血相搏,耗傷津液,擾亂氣機,進一步形成裡熱實證。
  3. 傳變途徑:多循經絡或三焦傳遞,如太陽病傳陽明,或上焦肺熱下傳中焦脾胃。

臨床表現

  • 表證消退:原惡風寒症狀消失,轉為不惡寒、反惡熱。
  • 熱盛津傷:高熱、煩渴引飲、口乾舌燥、小便黃赤短少。
  • 神志擾動:胸中煩悶、躁動不安,甚則譫語(熱擾心神)。
  • 腑實內結:大便秘結、腹滿硬痛(陽明腑實證)。
  • 舌脈特徵:舌質紅絳、苔黃燥或焦黑,脈洪數或滑數。

證型辨析
熱邪傳里後,因侵犯臟腑不同,可衍生多種證候:

  1. 陽明經證:熱熾氣分,見大汗、大渴、脈洪大。
  2. 陽明腑證:熱結腸道,見腹滿痛、便秘、潮熱。
  3. 營分證:熱入營血,見斑疹隱隱、夜熱早涼。
  4. 臟腑熱證:如肺熱壅盛(咳喘黃痰)、肝火熾盛(目赤脅痛)等。

治療原則
以「清熱瀉火、透邪外達」為主,依病位深淺選方:

  • 氣分熱盛:白虎湯清泄裡熱。
  • 腑實熱結:承氣湯類通腑瀉熱。
  • 營血分熱:清營湯、犀角地黃湯涼血解毒。

與相關概念區別

  • 表熱證:邪在肌表,見發熱惡寒並存、脈浮數。
  • 裡熱證:泛指一切內生或外傳之熱,範圍較廣;「熱邪傳里」特指外邪內傳的動態過程。

此病理變化常見於溫病、傷寒及外感熱病中期,需結合四診細辨病位與兼夾證,方能精準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