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熱邪阻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熱邪阻肺
定義與病機
熱邪阻肺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指外感熱邪或內生火熱壅滯於肺,導致肺氣宣發肅降功能失常,進而引發高熱、喘咳等症狀的病理狀態。肺為「嬌臟」,主氣司呼吸,性喜清潤而惡燥熱。當熱邪侵襲或內熱熾灼,肺絡受損,津液被耗,痰熱互結,阻滯氣機,遂成此證。
病因
- 外感熱邪:風熱之邪由口鼻或皮毛侵襲,首犯肺衛,若未及時清解,熱邪內傳,壅滯於肺。
- 內生火熱:因情志鬱而化火,或飲食辛辣厚味積熱,上灼於肺。
- 痰濕鬱久化熱:素體痰濕內盛,久鬱化熱,痰熱搏結,阻遏肺氣。
臨床表現
- 主症:發熱(甚則高熱)、咳嗽頻劇、痰質黏稠色黃,或夾帶血絲。
- 兼症:胸悶氣促、呼吸困難、胸脅脹痛,嚴重者可見鼻翼煽動、面赤煩躁。
- 舌脈:舌邊尖紅赤,苔黃而乾燥;脈象洪數(實熱盛)或弦數(氣機鬱滯)。
證候分析
- 熱邪熾盛:熱邪壅肺,正邪交爭,故見高熱;熱灼津液,煉液為痰,故痰黃稠。
- 肺失宣降:肺氣上逆則咳嗽氣喘;痰熱阻絡,絡傷血溢,則痰中帶血。
- 氣機不暢:胸脅為肺經所過之處,熱鬱氣滯,故胸悶脅痛。
相關疾病
此證常見於現代醫學之急性支氣管炎、肺炎、肺膿瘍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亦可見於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發作期。
中醫辨證要點
需與「風熱犯肺」(表證為主)、「痰濕阻肺」(痰白稀、苔白膩)等證鑑別。本證以裡熱壅盛、痰黃氣喘為核心,結合舌脈,可明確辨識。
附:古籍論述
《黃帝內經》提及「諸氣膹鬱,皆屬於肺」,揭示肺氣壅滯與喘咳之關聯;《傷寒論》中麻杏甘石湯證「汗出而喘,無大熱者」,亦涉及肺熱壅盛之治則,可資參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