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人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人經詳述
在中醫學理論中,「人經」為人體經脈之泛稱,泛指通行氣血、聯繫臟腑肢節的通道系統。《靈樞·經脈》曰:「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此句揭示經脈因人而異,其分布與功能各有特異性,而絡脈則為經脈分支,進一步細化氣血輸布之網絡。
經脈體系與生理功能
人經主幹為「十二正經」,包含手三陰(肺、心包、心)、手三陽(大腸、三焦、小腸)、足三陰(脾、肝、腎)、足三陽(胃、膽、膀胱),循行於肢體內外,與臟腑直接絡屬。另有「奇經八脈」(任、督、衝、帶等),調節十二經氣血盛衰,如《難經》所言:「譬猶溝渠,滿溢流入深湖。」
經脈功能體現於三方面:
- 運行氣血:如《靈樞·本藏》云:「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氣血藉經脈周流全身,濡養組織。
- 溝通表裡:聯繫體表與臟腑,如足陽明胃經「屬胃絡脾」,反映病候於經絡循行部位。
- 調節平衡:經脈間通過交會、別絡相互協調,維持陰陽動態平衡。
經脈診斷與臨床意義
中醫診法重視經脈異常,如《靈樞·九針十二原》強調:「凡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臨床可透過切診(如脈診)、循按經穴(尋找結節、壓痛)判斷病位。例如:
- 手太陰肺經病候可見缺盆痛、咳喘;
- 足厥陰肝經氣滯則發為脅痛、疝氣。
經脈與針灸治療
針灸取穴以「循經取穴」為原則,如《針灸甲乙經》載:「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刺激特定經穴可調節對應經脈氣血,如:
- 刺足三里(足陽明胃經)健運脾胃;
- 灸關元(任脈)溫補元陽。
綜言之,人經為中醫核心理論之一,其體系涵蓋生理、病理及治療,體現「整體觀」與「辨證論治」之精髓。歷代醫家對經脈的闡釋與應用,至今仍是中醫臨床實踐之重要依據。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