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人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人痾,又稱陰陽人雌雄人,為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類特殊體質,指先天稟賦異常,形體兼具男女兩性特徵者。此症多因胎元發育之時,陰陽二氣乖違,經脈氣血失調所致,屬先天稟賦不足之範疇。

中醫理論基礎

  1. 病因病機

    • 《黃帝內經》提及「陰陽乖戾,經脈逆行」,認為人痾之成因與胎孕期間陰陽二氣失和密切相關。
    • 明代醫家張景岳於《類經》中進一步闡釋,此症或因父母精血羸弱,或孕期外邪干擾,致胎兒形氣不得純全,陰陽經絡混雜。
    • 肝腎二臟為先天之本,若肝血虧虛、腎精不足,則沖任二脈失養,外陰發育異常,遂成此疾。
  2. 證候特徵

    • 外顯特徵:外生殖器兼具男女之形,或模糊難辨,甚者第二性徵(如喉結、乳房)亦呈混雜之態。
    • 脈象多見沉細或弦澀,舌質偏暗,苔薄白或微膩,反映氣血瘀滯或陰陽失調之候。
  3. 古籍記載

    • 《醫宗金鑒》稱此症為「男女痾」,歸於「奇病」之列,謂其「非藥石可速效」,強調調理需從先天根本著手。
    • 清代《雜病源流犀燭》則指出,此類體質易伴隨月事不調、遺精滑泄等症,與沖任損傷相關。

辨證與調治理念

中醫對人痾之治,首重「辨陰陽之偏勝」:

  • 陰陽兩虛者:多用溫補肝腎之品,如鹿茸、紫河車等血肉有情之物,佐以當歸、熟地黃調養精血。
  • 氣滯血瘀者:可選疏肝理氣之方,如逍遙散加減,配合川芎、丹參以通絡。
  • 針灸取穴常選關元三陰交以調沖任,或灸命門以固先天之氣。

此症自古視為難治之疾,中醫強調「形神共調」,除藥石外,亦重視情志疏導,以緩解患者因體質特殊所致之鬱結。古籍多載其調治需曠日持久,非一時之功可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