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人面惡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人面惡瘡
病名,首載於《本草綱目》卷十三「貝母」條下,為「人面瘡」之險惡變證。其狀若人面,瘡形怪異,或具口目輪廓,甚則瘡面隱現五官之態,然瘡勢兇險,潰爛深蝕,較尋常人面瘡更為頑惡。
中醫病機
此證多因內蘊濕熱毒邪,外感風火相搏,纏結肌膚而成。或由七情鬱結,氣滯血瘀,久則化熱生毒;亦有因正氣虛衰,毒邪乘虛內陷,腐蝕血肉所致。其病位多在膝、肘關節或四肢屈側,然亦可發於他處。
證候特點
瘡面隆起如人面,或見口眼隱現,時有膿血滲出,周圍腫硬紫暗,痛癢交作。若毒邪熾盛,則瘡色黑腐,潰深見骨,伴身熱煩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實熱之象;若久病正虛,瘡色灰白,膿稀淋漓,則見神疲氣短、脈細弱等虛象。
治法與用藥
- 濕熱毒盛者:治宜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方選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外以金黃散調敷。
- 氣血瘀滯者:當行氣活血、散結消瘡,內服血府逐瘀湯加減,配合乳香、沒藥研末外摻。
- 正虛毒戀者:需扶正托毒,予托裡消毒散,佐以黃耆、當歸補益氣血。
古籍溯源
《本草綱目》引前人記載,謂此瘡「能食能飲」,或傳為冤業所感,然實屬形似之喻。李時珍提及貝母可療此疾,蓋取其清熱散結之效。另《外科正宗》亦載,此瘡「非癰非疽」,當辨其寒熱虛實,不可概用峻攻。
與人面瘡之別
人面瘡雖形似而勢緩,多屬濕痰流注;人面惡瘡則毒邪深重,易致筋傷骨蝕,二者輕重懸殊,治法亦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