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齒豁」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齒豁

證名,指牙齒稀疏不齊、縫隙明顯之證候,又稱「齒疏」。中醫認為,齒為骨之餘,而腎主骨生髓,故牙齒之堅固與否,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仁齋直指方》云:「齒者骨之所終,髓之所養,腎實主之,故腎衰則齒豁。」指出腎氣虛衰、精髓不足,可致牙齦萎縮、齒根暴露,甚而齒縫疏豁。

病因病機

  1. 腎精虧虛: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房勞過度、久病耗傷,致腎精虧虛,髓海空虛,則齒失所養,鬆動疏豁。
  2. 氣血不足: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虛弱,氣血化生不足,牙齦失於濡養,亦可導致齒根外露、齒縫增寬。
  3. 陽虛不固:腎陽虛衰,溫煦失職,齒骨失於溫養,可致牙齒鬆動、稀疏。

辨證論治

  1. 腎精虧虛證

    • 表現:齒豁鬆動,伴頭暈耳鳴、腰膝痠軟、舌淡紅少苔、脈沉細。
    • 治法:補腎填精,固齒培元。
    • 方藥:六味地黃丸加骨碎補、補骨脂等。
  2. 氣血兩虛證

    • 表現:齒疏不固,面色萎黃、倦怠乏力、舌淡、脈細弱。
    • 治法:益氣養血,健齒固齦。
    • 方藥:八珍湯加阿膠、何首烏等。
  3. 腎陽虛衰證

    • 表現:齒豁冷痛,畏寒肢冷、夜尿頻多、舌淡胖、脈沉遲。
    • 治法:溫補腎陽,強骨固齒。
    • 方藥:腎氣丸加巴戟天、淫羊藿等。

其他療法

  • 針灸:可取腎俞、太溪、合谷等穴,以補腎氣、通絡固齒。
  • 外治法:以青鹽、骨碎補等研末擦牙,輔助固齒。

齒豁一證,總以補腎為本,兼調氣血,並需注重日常養護,以緩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