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人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人神

人神為古代針灸禁忌理論之一,源自中醫典籍《黃帝蝦蟆經》,其核心思想為「神所藏行,不可犯傷」。意指人體內有神氣依時巡行於特定部位,若針灸誤觸其所在之處,恐擾亂氣血運行,甚至引發不良反應。此概念在《千金翼方》、《普濟方》、《針灸大成》等醫籍中均有記載,並發展出多種分類系統,以下分述之:

人神的分類與運行規律

  1. 九部旁通人神
    將人體劃分為九大區域,神氣按時循環流注於各部。針灸時需避開當值人神所在部位,以免干擾氣機。
  2. 十二部人神
    對應十二經脈,人神依時辰或日期巡行於不同經脈,與子午流注理論相呼應,強調時空與人體氣血的關聯性。
  3. 行年人神
    隨年齡增長,人神所在位置逐年變化。此說法結合了先天稟賦與後天歲運的影響,反映個體差異化的針灸禁忌。
  4. 時間系統人神

    • 六十甲子日人神:以干支紀日為週期,每日人神駐守不同部位。
    • 月內逐日人神:按月相或日期推移,人神位置每日更易。
    • 天干日人神地支日人神:分別以十日(天干)、十二日(地支)為循環,界定人神巡行規律。
    • 十二時人神:一日分十二時辰,每時辰人神所在皆異。
  5. 四季人神
    依四時節氣變化,人神偏重於相應臟腑或體區。如春在肝、夏在心,契合「天人相應」之整體觀。

  6. 五臟人神
    與五臟功能直接關聯,神氣依五行生剋之理輪駐於肝、心、脾、肺、腎,針治時需考量當下臟腑氣血盛衰。

理論基礎與中醫內涵

人神說法植根於中醫「神」的概念。「神」廣義指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則為臟腑氣血運行的調控之力。古人認為,神氣有序巡行是維持健康的關鍵,針灸若誤傷人神,可能導致「氣亂」或「神散」。此理論亦與「擇時針刺」密切相關,如《黃帝內經》強調「因天時而調血氣」,後世醫家遂發展出更細膩的人神避忌規範。

典籍記載與應用差異

各醫籍對人神具體位置的記載略有出入,如《千金翼方》詳列行年人神對應部位,《針灸大成》則側重日時禁忌。此差異反映臨床經驗的累積與地域流派的演變,然核心皆在於平衡「調氣」與「守神」的關係。

人神理論雖屬古代針灸禁忌範疇,然其結合時間醫學與臟象學說,體現中醫「動態平衡」的治療哲學,亦為傳統針灸擇吉避凶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