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人體經穴模型」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人體經穴模型
基本概念
人體經穴模型是中醫針灸教學與臨床實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其以立體形式展現人體經絡系統與腧穴分佈。此類模型依照中醫理論,精準標示十四經脈及其所屬腧穴,為學習者提供直觀的經絡腧穴空間定位參考。
材質與製作
傳統經穴模型多採用以下材質製成:
- 紙漿模型:質地輕盈,成本較低,適合基礎教學使用
- 石膏模型:細節表現精細,表面質感接近人體皮膚
- 塑料模型:耐用性高,可反覆使用,現代教學常用
- 樹脂模型:高級材質,能呈現更精細的解剖結構
製作時嚴格按照健康成人體比例縮放,常見規格包括:
- 全身模型(約170-180cm)
- 半身模型(80-100cm)
- 局部模型(頭部、四肢等)
功能特點
- 經絡標示:清晰顯示十二正經、奇經八脈中的任督二脈(合稱十四經)
- 腧穴定位:
- 完整版標示全部361個經穴及常用經外奇穴
- 簡易版僅標示150-200個臨床常用腧穴
- 解剖標誌:以骨性標誌、肌性標誌等為基礎,輔助定位取穴
- 分區標註:按經脈所屬以不同顏色區分,如手太陰肺經常用白色標示
中醫理論基礎
經穴模型的設計基於以下中醫核心理論:
- 經絡學說:展現"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循行規律
- 腧穴特性:
- 五輸穴(井、滎、輸、經、合)的特殊標記
- 特定穴如原穴、絡穴、背俞穴、募穴的強調
- 體表-內臟相關:體現"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診療思想
- 氣血流注:部分高級模型會標示氣血流注方向與時辰關係
教學應用
- 定位教學:幫助學生掌握"同身寸"取穴法與體表定位技巧
- 經絡循行:直觀理解經脈的體表走行與內屬絡關係
- 刺灸操作:演示不同部位進針角度、深度及灸法應用
- 辨經選穴:訓練根據病症辨識相關經脈與配穴原則
進階類型
現代發展出的專業經穴模型還包括:
- 電子經穴模型:結合LED燈顯示經脈流注與腧穴
- 解剖層次模型:展示不同深度下的經穴與內部結構關係
- 動態氣血模型:模擬子午流注與氣血盛衰變化
- 特種材質模型:如透明材質顯示深層解剖,或磁性模型用於穴位貼敷教學
歷史淵源
經穴模型的發展可追溯至:
- 宋代:《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的針灸銅人
- 明代:鑄造更精密的鍼灸銅人,內藏水銀驗穴
- 清代:出現木製、紙製等更易取得的經穴模型
- 現代:結合材料科學與數位技術的多元化發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