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人中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人中疔

人中疔為中醫外科病名,指發於人中部位之疔瘡,首見於清代《瘍科心得集》卷上,又稱「走黃疔」、「龍泉疔」或「閉口疔」。人中乃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絡脈交會之處,屬「督脈」與「任脈」交接要衝,故此處生疔,易因經絡氣血壅滯而病勢兇險,若毒邪內陷,更可引發「疔瘡走黃」(即毒邪擴散入血之危候)。

病因病機

人中疔多因火毒蘊結所致,其病機可分三類:

  1. 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厚味或醇酒炙煿,致脾胃積熱,循陽明經上攻人中。
  2. 外感邪毒:風熱之邪外襲肌表,或局部皮膚破損染毒,鬱而化火。
  3. 情志內傷:憂思惱怒引動肝火,火毒結聚於經絡。

臨床表現

初起患處多現粟米狀膿頭,或癢或麻,繼而紅腫焮熱,疼痛劇烈,甚則腫勢延及唇鼻四周。若見瘡頂黑陷、周圍紫黯,伴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則為毒入營血之「走黃」徵兆。

治法

  1. 內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為主,方選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加減。若見壯熱口渴,加石膏、知母;便秘者佐以大黃通腑泄熱。
  2. 外治:初起可敷如意金黃散;成膿後切開排膿,慎防傷及經絡。古法另可配合針刺患處周圍或委中穴放血,以泄熱毒。

鑒別要點

需與「唇疔」、「鼻疔」相區分:人中疔病位特異,且因經絡交錯,毒邪易內攻,故較他處疔瘡更需警惕。歷代醫家強調,此證忌早期擠壓或艾灸,恐助火毒熾盛。

(註:本文所述治法方藥需依臨床辨證施用,不可自行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