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齒黃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齒黃黑

證名,指牙齒由原本潔白轉為黃黑之病證。此證首見於《太平聖惠方》卷三十四,載曰:「若腎氣虛,風邪冷氣客於經絡,髓虛血弱,不能榮養,故骨枯燥無潤澤,令齒黃黑也。」中醫認為,齒為骨之餘,其色澤與腎氣盛衰、骨髓充盈密切相關,故齒黃黑多與腎虛氣血失養有關。

病因病機

  1. 腎氣虛衰:腎主骨生髓,齒為骨之餘。若腎氣不足,髓海空虛,無法上榮於齒,則齒失濡養,色澤晦暗,漸呈黃黑。
  2. 風邪冷氣侵襲:腎虛之時,外邪易乘虛客於經絡,阻滯氣血運行,進一步導致齒齦失養,髓枯骨燥,齒色變異。
  3. 血弱不榮:氣血虧虛,尤其是陰血不足,無法濡潤齒齦及齒根,日久則齒質枯槁,色澤轉為黃黑。

辨證論治

本病以虛證為主,臨床常見以下證型:

  • 腎陰虛損:伴見腰膝酸軟、頭暈耳鳴、五心煩熱等,治宜滋補腎陰,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或選用左歸丸以填精補髓。
  • 腎陽不足:兼見畏寒肢冷、小便清長等,可選右歸丸腎氣丸溫補腎陽,佐以活血通絡之品。
  • 氣血兩虛:面色萎黃、唇甲淡白者,宜益氣養血,方用八珍湯歸脾湯,輔以固齒之藥如骨碎補、杜仲等。

相關理論延伸

《黃帝內經》云:「腎主骨,齒者骨之餘。」故齒之榮枯直接反映腎氣盛衰。此外,《諸病源候論》亦指出,齒黃黑與「臟腑有熱,熏發於齒」有關,然此證以虛為本,熱象多為虛火上炎,需與實火所致齒垢黃厚區別。

歷代醫家重視局部與整體結合,除內服補腎填精之劑外,亦常配合外治法,如以青鹽擦齒,或選用旱蓮草女貞子等具烏須固齒之效的藥物研末外敷,以輔助改善齒色。

此證之調理需著重補益肝腎、調養氣血,使髓充骨健,則齒色漸復光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