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仁者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仁者壽

「仁者壽」一詞源自《論語·雍也》,為儒家思想與中醫養生理論相結合之體現。中醫學認為,人之壽夭不僅受先天稟賦與後天調養影響,更與精神情志、道德修養密切相關。此概念與《黃帝內經》中「形與神俱」之養生觀相呼應,強調身心調和乃健康長壽之根本。

中醫理論基礎

  1. 情志與臟腑關係
    中醫以「五志」對應五臟,過度之情志波動易損傷臟腑氣機。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仁者心懷寬厚,情志平和,能使氣血調暢,臟腑功能協調,故能減少七情內傷所致之疾病。
  2. 氣血運行與道德修養
    《養性延命錄》指出:「德行全備,雖不餌藥亦可長年。」中醫認為,道德高尚者心態豁達,氣機疏泄有度,血脈通利。反之,心術不正者易生憂患恐懼,導致氣滯血瘀,久而形成內傷虛損。
  3. 陰陽平衡
    「仁」屬陽性之德,能助人體陽氣升發。《內經》強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仁者常存善念,陽氣充沛,陰陽相濟,故能增強正氣,抵御外邪。

歷史淵源

此概念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儒家將「仁」視為最高道德準則,而醫家則將其融入養生實踐。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亦倡導「性既自善,內外百病不生」,進一步闡明修身養性與健康之關聯。

綜觀之,「仁者壽」不僅為道德勸誡,更蘊含中醫「治未病」之智慧,透過涵養心性以達形神共養,實為傳統文化中身心醫學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