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任脈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任脈病

任脈為奇經八脈之一,起於胞中,下出會陰,沿腹部正中上行,至咽喉,再環繞口唇,上至目下。其功能主司胞胎,統攝陰經氣血,與女子月經、生育及男子生殖機能密切相關。任脈經氣異常,則引發「任脈病」,其證候多與下腹、生殖系統及氣機升降失調有關。

病因病機

任脈病的成因多與以下因素相關:

  1. 寒邪內侵:寒凝任脈,氣血運行不暢,致少腹冷痛、疝氣等。
  2. 氣滯血瘀:情志不遂或外傷導致氣血瘀阻,常見瘕聚(婦科腫塊)、經閉等。
  3. 氣虛下陷:任脈失於固攝,可見帶下淋漓、陰挺(子宮脫垂)等。
  4. 濕熱下注:濕熱蘊結任脈,引發帶下黃稠、小便不利等症。

臨床表現

根據古籍記載及臨床觀察,任脈病主要症狀如下:

  • 男子:多見「七疝」(泛指少腹及睾丸疼痛之症),如寒疝、氣疝等,症見少腹牽引陰部劇痛,或陰囊腫硬。
  • 女子:易患「帶下瘕聚」,即白帶異常、腹中結塊(如子宮肌瘤、卵巢囊腫),或月經不調、不孕。
  • 共通症狀
    • 少腹繞臍疼痛,或橫骨(恥骨)處拘急切痛。
    • 腹中氣逆上衝,如物抵心,伴胸悶、俯仰不利(《脈經》稱「上搶心」)。
    • 脈象緊實細長,或寸口脈丸丸如珠,提示任脈氣機壅滯。

經典論述

  • 《素問·骨空論》:「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指出任脈病與生殖系統疾病的關聯性。
  • 《脈經》進一步描述其脈象與症狀:「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並提出氣上衝心的典型表現。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任脈病以調暢氣血、溫通散結為主,依證型選方:

  1. 寒凝氣滯
    • 奪命丹(《外科全生集》):溫經散寒,適用於少腹冷痛、疝氣。
    • 一捏金散(《醫宗金鑒》):行氣活血,緩解陰部劇痛。
  2. 氣機逆亂
    • 木香順氣散(《證治準繩》):疏肝理氣,治腹中氣結、上搶心胸。
    • 和氣湯(《雜病源流犀燭》):調和氣血,改善拘急不舒。
  3. 濕熱瘀阻:可配合四妙散加減,清利濕熱,化瘀消瘕。
  4. 氣虛不固:常用補中益氣湯升提下陷之氣,適用於帶下不止或陰挺。

針灸調治

任脈穴位為治療要點,常用:

  • 關元氣海:溫補下元,調理生殖機能。
  • 中極:利濕化濁,改善帶下、小便不利。
  • 膻中:寬胸降逆,緩解氣逆衝心。
    手法以灸法(如隔薑灸)或針刺為主,虛證宜補,實證宜瀉。

任脈病涵蓋廣泛,臨床須結合四診,辨明寒熱虛實,方能對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