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齒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齒黃

證名,屬中醫口腔病證範疇,指牙齒色澤泛黃或黯黃,甚至附著黃垢之現象。此證多因內外因素交互影響,導致齒面失其潔白,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1. 胃中濕熱熏蒸
    中醫認為「齒為骨之餘」,而「齦為胃之絡」。若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炙煿之物,易致脾胃濕熱內蘊。濕熱循經上蒸於口,燻灼齒齦,久之則齒色轉黃,甚則黏膩垢積。此類患者常伴口臭、舌苔黃膩等濕熱之象。
  2. 口腔不潔
    外因多與口腔清潔不足相關。殘留食物穢濁積聚齒間,日久化腐,附著齒面,形成黃垢。此類情況尤見於嗜茶、菸酒者,因茶漬、煙油等外源性物質染齒,加重黃濁。
  3. 腎虛齒失濡養
    《黃帝內經》提及「腎主骨生髓」,齒之堅固與否與腎精盛衰相關。若腎陰虧虛,虛火上炎;或腎陽不足,齒失溫煦,皆可致齒色枯槁無華,呈現萎黃之態。此類患者多伴牙齒鬆動、腰膝酸軟等腎虛見症。

傳統療法

中醫針對齒黃之調治,首重辨證。若屬濕熱者,可選用清胃瀉火之方,如清胃散加減;腎陰虛者宜滋陰降火,方用知柏地黃丸;外治法則注重潔齒除垢,古籍載以糯糠燒灰擦牙,取其祛穢潔白之效。另可配合淡鹽水漱口,或選用中藥研末(如五倍子、白芷等)刷牙,以助去黃固齒。

附:古籍論述

《諸病源候論》提及:「齒黃黑者,由臟腑虛弱,血氣不能榮潤,故令齒黯黃。」說明齒色與氣血臟腑密切相連,非僅外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