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任脈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任脈絡
解剖結構名。任脈絡為十五絡脈之一,又稱「任脈之別」,出自《靈樞·經脈》。其循行路線起於尾翳(即鳩尾穴附近),向下散佈於腹部,與任脈主幹相輔相成,調節腹部氣血運行。
生理功能
任脈絡屬任脈分支,主要聯繫腹部經氣,具有調和陰經氣血、濡養腹壁肌膚的作用。其與衝脈、督脈關係密切,共同維繫人體前後陰陽平衡,尤其對下腹部臟腑(如胞宮、膀胱、腸道)的功能活動有一定影響。
病理表現
- 實證:氣血壅滯時,可見腹部皮膚疼痛,觸之明顯,或伴隨脹滿感,多因寒凝、濕阻或氣滯所致。
- 虛證:氣血不足則腹部肌膚失養,表現為瘙癢或麻木,常見於久病體虛、陰血虧耗者。
與經脈關係
任脈絡與任脈本經相互協同,任脈主「陰脈之海」,統攝全身陰經,而任脈絡則強化其對腹部淺層氣血的調控。若任脈絡異常,可能進一步影響任脈功能,導致月經不調、帶下、疝氣等病症。
治療應用
針灸常取鳩尾穴(任脈絡起始處)及腹部相關腧穴,以通調任脈氣血;藥物治療則依虛實辨證,實者宜疏通(如桂枝茯苓丸加減),虛者需滋養(如當歸芍藥散化裁)。
古籍佐證
除《靈樞》外,《針灸甲乙經》亦載其「下散於腹,主腹皮痛癢」,進一步闡明其病候特點。後世醫家更強調任脈絡與衝任二脈的協同作用,尤其在婦科與前陰病證中的重要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