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任脈絡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任脈絡脈詳述

任脈絡脈為十五絡脈之一,屬任脈之分支,中醫典籍《靈樞·經脈》載:「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於腹。」意指此脈起於胸骨劍突下方之鳩尾穴(任脈第十五穴),向下散布於腹部,與任脈主幹相輔,調節氣血運行於前身陰經。

循行與功能

任脈絡脈自鳩尾穴分出後,沿腹部正中線兩側擴散,與足三陰經(脾、肝、腎經)及衝脈相互交會,強化任脈「陰脈之海」的特性。其功能主要體現於:

  1. 統攝腹部氣血:協調腹部臟腑(如脾胃、肝腎)之氣機,影響消化、生殖等機能。
  2. 調和營衛:通過散布於腹部的分支,參與皮膚腠理的營養輸布,與衛氣運行相關。

病候辨證

任脈絡脈病變可分虛實兩類,反映於腹部體表與內在氣血狀態:

  • 實證:氣血壅滯,症見腹部皮膚疼痛拒按,或伴隨脹滿、經絡循行處灼熱感,多因外邪侵襲或氣滯血瘀所致。
  • 虛證:氣血不榮,症見腹部皮膚瘙癢、麻木,或肌肉鬆弛無力,常因陰血虧虛或絡脈失養而起。

與任脈主幹之關聯

任脈主幹起於會陰,上行至承漿,總司一身之陰經;其絡脈則強化任脈與腹部局部之聯繫,尤重「散絡」作用。臨床上,鳩尾穴不僅為任脈絡脈起點,亦為「膏之原」(《靈樞·九針十二原》),與心氣相通,故絡脈異常可能兼見心胸煩滿或神志不寧。

針灸與治療

古法重視鳩尾穴施治,以調任脈絡脈之氣。實證可刺絡瀉血,虛證宜灸法溫養,配合任脈主穴(如關元、氣海)以固本。後世亦常取腹部脾經之穴(如大橫、腹結)輔助調理,體現「經絡互聯」之思維。

此絡脈理論深化中醫對「腹為陰中之陰」的理解,亦為診治皮膚、臟腑同病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