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任脈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任脈穴
任脈為人體奇經八脈之一,起於胞中,下出會陰,沿腹部正中線上行,經咽喉至下唇,環繞口唇,分行至目眶下。任脈總攝一身之陰經,故有「陰脈之海」之稱,其穴位多與臟腑、生殖及水穀代謝密切相關。
任脈穴位總述
據《針灸甲乙經》及《醫宗金鑒》記載,任脈共24穴,部分穴位與其他經脈交會,具體如下:
- 會陰:為任脈起始穴,亦為督脈、衝脈之交會處,位於前後二陰之間。
- 曲骨:與足厥陰肝經交會,位於恥骨聯合上緣。
- 中極:足三陰經(肝、脾、腎)交會處,膀胱之募穴,主治泌尿生殖疾患。
- 關元:足三陰經交會,小腸募穴,為培補元氣之要穴。
- 石門:三焦募穴,主調水道與生殖功能。
- 氣海:為「生氣之海」,主補益元氣,調理下焦。
- 陰交:與衝脈交會,主治婦科及下焦寒證。
- 神闕:位於臍中,禁針宜灸,為回陽固脫之要穴。
- 水分:主分利水濕,治水腫、泄瀉。
- 下脘:與足太陰脾經交會,主和胃化滯。
- 建里:調和中焦,治胃脘脹滿。
- 中脘:手太陽、少陽、足陽明經交會,胃之募穴,為治脾胃病主穴。
- 上脘:與手陽明、手太陽經交會,主和胃降逆。
- 巨闕:心之募穴,治心胸痛、癲狂。
- 鳩尾:任脈絡穴,主治心神不寧。
- 中庭:位於胸骨中線,主寬胸利膈。
- 羶中:心包募穴,氣會之處,主理氣寬胸。
- 玉堂:主胸肺氣機不暢。
- 紫宮:治胸悶、咳嗽。
- 華蓋:主肺氣上逆。
- 璇璣:治氣喘、喉痹。
- 天突:與陰維脈交會,主宣肺利咽。
- 廉泉:與陰維脈交會,治舌強、流涎。
- 承漿:與足陽明胃經交會,主口齒疾患。
此外,任脈另與他經交會於:
- 齦交(督脈):位於上唇繫帶。
- 承泣(足陽明經):位於目下眶緣。
列缺與任脈之關係
《針經指南》提出「列缺通任脈」,列缺為手太陰肺經之絡穴,亦屬八脈交會穴之一。針刺列缺可調任脈氣機,主治頭項、咽喉及肺系病症,體現經脈之間的相互聯繫。
任脈穴之功能特點
任脈穴位多具調理陰經氣血、補益臟腑之功,尤其關元、氣海為補虛要穴;中脘、羶中分治中上二焦;天突、廉泉則主咽喉氣機。臨床應用上,任脈穴廣泛用於婦科、消化、呼吸及神志病症,並為灸法治療虛寒證之常用選穴。
任脈穴位之配伍與針灸手法,需依辨證而定,以發揮其調陰和陽、通調氣血之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