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任賢鬥>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任賢鬥,字師韓,號瞻山,清代湖南瀏陽人,為中醫史上具代表性的醫家之一。其學醫過程頗具傳奇性,早年雖從師習醫,然未得精髓,遂發憤自學,潛心鑽研歷代醫典,終成一方名醫。任氏臨證經驗豐富,尤擅辨證論治,其醫案記載多見奇效,反映其深諳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之結合。

任氏所著《瞻山醫案》(又稱《任氏醫案》),為其畢生臨床心得之結晶。該書以木活字本傳世,內容涵蓋內、外、婦、兒諸科,案中詳述病因病機、辨證思路及用藥特色,體現其「審證求因,治病求本」的學術思想。例如,其治外感熱病,善察六經傳變,融合傷寒與溫病學說;調治內傷雜症,則重視臟腑氣血之調和,尤重脾胃升降之機。書中多用經方加減,亦不乏自擬驗方,展現其靈活化裁之能。

從中醫學術角度觀之,任賢鬥之成就,可歸納為三方面:

  1. 理論融通:其醫案可見對《內經》《傷寒論》理論的深刻理解,並能結合時病特點加以發揮。
  2. 診法精細:強調四診合參,尤重脈診與舌診,常據細微徵象斷病機,如從舌苔厚薄辨濕熱輕重。
  3. 用藥靈活:善用藥對與引經藥,如以蒼朮配黃柏清下焦濕熱,佐牛膝引藥下行,顯其配伍之妙。

任氏醫案中亦多見對「氣化理論」的運用,認為「百病皆生於氣」,調氣為治病關鍵,故方中常伍理氣之品,如香附、陳皮等,以助氣機暢達。此與《內經》「疏其血氣,令其調達」之旨相契,反映其學術根柢。

《瞻山醫案》不僅為清代醫案之重要文獻,更為後世研究中醫臨床辨治規律提供實例。任賢鬥之學術特色,在於不拘門戶,兼採各家,體現中醫「同病異治,異病同治」之精髓,對今日中醫臨床仍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