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妊娠」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妊娠

妊娠,又稱六甲有子有身有妊有娠雙身妊子懷子懷孕懷身懷胎懷娠懷軀重身,為婦女懷胎之過程,自受孕至胎兒娩出,歷時約266日。此名詞首見於《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為中醫婦科之重要生理概念。

中醫對妊娠之認識

中醫理論中,妊娠乃腎氣充盛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之結果,需氣血調和臟腑協調,尤以肝、脾、腎三臟為關鍵。

  1. 腎主生殖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腎藏精,為先天之本,主生殖發育。腎氣充盛則胞宮得養,胎元穩固;腎虛則易致胎動不安或滑胎。
  2. 肝主疏泄
    肝氣條達則氣血運行暢通,若肝鬱氣滯,可致妊娠惡阻(孕吐)、胸脅脹滿等症。肝血不足亦可能影響胎兒發育。
  3.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脾主運化,妊娠期間需大量氣血以養胎元。若脾虛氣弱,則易見水腫、倦怠;脾不統血則可能導致胎漏(妊娠出血)。

妊娠之經絡與脈象特徵

  • 經絡調和
    任脈主胞胎,衝脈為血海,二者與妊娠密切相關。妊娠時,陰血下聚衝任以養胎,故孕婦常見陰脈稍弱,而尺脈滑利
  • 脈象變化
    《脈經》提及:「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妊娠初期可見滑脈,即脈往來流利,如珠走盤;隨胎兒成長,氣血需求增加,脈象漸趨沉實

妊娠分期與調養

中醫將妊娠分為早、中、晚三期,各期調養重點不同:

  1. 早期(1-3月)
    胎元初結,衝氣上逆,易見惡阻(噁心嘔吐),宜和胃降逆,如用砂仁紫蘇梗等藥調理。
  2. 中期(4-6月)
    胎兒迅速生長,需注重滋陰養血,如當歸熟地黃等以補益氣血。
  3. 晚期(7-10月)
    胎體增大,易致氣機不暢,可適度理氣行滯,但忌用破血耗氣之品,以防早產。

妊娠相關病證

中醫文獻記載多種妊娠病症,如:

  • 胎動不安:因腎虛、氣血不足或外傷所致,症見腰痠腹墜。
  • 子腫(妊娠水腫):多因脾虛水濕不化,或氣滯濕阻。
  • 子煩(妊娠心煩):常屬陰虛火旺或肝鬱化熱。

妊娠為女性生理特殊階段,中醫強調因人制宜,結合體質與症狀辨證調理,以達母健胎安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