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妊娠白帶」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妊娠白帶

病證名,見於《葉氏女科證治》卷二,亦稱胎前白帶。婦女妊娠後,因陰血下聚衝任以養胎元,體內陰液相對偏盛,故白帶量較平日稍增,此屬生理現象。然若白帶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異常,或伴隨其他不適,則為病態,稱為妊娠白帶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妊娠白帶多與脾虛濕盛胞宮虛寒衝任失調相關:

  1. 脾虛濕注:孕後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水濕內停,下注任帶二脈,致帶下量多。
  2. 胞寒濕凝:素體陽虛,或孕後胞宮失溫,寒濕內生,凝滯帶脈,白帶清冷稀薄。
  3. 衝任不固:孕後衝任氣血需濡養胎元,若氣虛失攝,帶脈鬆弛,則帶下淋漓。

辨證論治

  1. 脾虛濕盛證

    • 表現:帶下色白或淡黃,質稠無臭,面色萎黃,脘悶納差,舌淡苔白膩,脈濡滑。
    • 治法:健脾益氣、化濕止帶。
    • 方藥閉白丸(龍骨、牡蠣、赤石脂、烏賊骨)合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可加山藥、芡實以增強健脾固攝之效。
  2. 胞寒濕凝證

    • 表現:帶下清冷量多,質稀如水,小腹冷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
    • 治法:溫胞散寒、燥濕止帶。
    • 方藥:閉白丸加艾葉、炮薑以暖宮散寒,或合用附子湯(附子、茯苓、人參、白朮、芍藥)溫補脾腎。
  3. 衝任不固證

    • 表現:帶下量多清稀,腰痠腹墜,或胎動不安,舌淡脈弱。
    • 治法:補益衝任、固攝止帶。
    • 方藥壽胎丸(菟絲子、桑寄生、續斷、阿膠)加減,佐以龍骨、牡蠣等收澀之品。

其他療法

  • 針灸:可選足三里、三陰交、帶脈等穴,以健脾化濕、調理衝任。
  • 食療:脾虛者宜食山藥、蓮子;胞寒者可用生薑、紅糖溫經散寒。

妊娠白帶的治療需注重固護胎元,用藥宜平和,避免過用辛燥或峻下之品,以免損傷胎氣。臨證時須結合孕婦體質及兼症,靈活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