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妊娠不語」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妊娠不語

妊娠不語,又稱「子瘖」,為中醫產科學名詞,指孕婦於妊娠期間出現言語障礙或失聲之現象。此症最早記載於宋代醫家陳自明所著之《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五,文中提及:「孕婦不語非病也,間有如此者,不須服藥。臨產月但服保生丸、四物湯之類,產下便語。」顯示古人認為此症多屬生理性變化,非病理狀態,通常無需特別治療,待分娩後自然恢復。

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妊娠不語與孕婦氣血運行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主要病機如下:

  1. 腎陰不足,胞脈失養:腎主生殖,開竅於耳及二陰,其經脈繫於舌本。妊娠時,母體陰血下聚養胎,若腎陰虧虛,津液不能上承舌本,則致言語不利。
  2. 氣血虛弱,心脾失調:心主血脈,開竅於舌;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升清。若孕後氣血不足,心脾兩虛,舌體失於濡養,則聲音不揚。
  3. 胎氣壅滯,經絡受阻:隨胎體漸長,胞宮膨大,可能壓迫經絡,影響氣血上達咽喉舌本,導致暫時性失聲。

臨床表現
患者多於妊娠中後期(約妊娠八月後)出現聲音嘶啞或完全不能言語,然神志清醒,無其他不適。此症與外感風熱或肺腎陰虛所致之失聲不同,後者常伴咽痛、咳嗽等症,而妊娠不語則純屬妊娠特發性表現。

治療與調養
雖《婦人大全良方》指出此症「不須服藥」,然歷代醫家亦提出若干調理之法,以助氣血通暢:

  • 藥物調治:若兼見陰虛或氣血不足,可酌用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養血和血,或配合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臨產前亦可服用保生丸(由人參、白朮、茯苓等組成)以健脾安胎。
  • 經絡調理:針灸或按摩太溪(腎經原穴)、通里(心絡穴)等穴位,以疏通經氣。

古籍補充
清代《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進一步闡釋:「妊娠九月,聲音細啞不響,謂之子瘖。此因胎大阻遏經絡,氣血不能上通所致,分娩後自癒。」強調此症與胎體發育之關聯性,並重申其自限性特徵。

總體而言,妊娠不語反映了中醫「天人相應」及「整體觀」之理論特色,從氣血、經絡、臟腑角度解析妊娠生理變化,體現古人對孕產期特殊現象之細膩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