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妊娠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妊娠喘

病證名,亦稱胎喘,首見於清代汪家謨所著《胎產輯萃》。此症多因孕婦脾肺素虛,妊娠後水濕之氣上逆,壅阻於肺;或外感風寒,肺衛受邪,肺氣失宣;或素體陽盛,胎火內動,氣機上逆;甚或胎死腹中,濁氣上衝所致。臨床表現為痰喘氣急、夜臥不安,嚴重者甚至呼吸困難,影響妊娠安穩。

病因病機與辨證論治

  1. 脾肺氣虛型

    • 病機:孕婦素體脾肺虛弱,妊娠後氣血養胎,脾失健運,水濕停聚,上犯於肺,肺失肅降。
    • 症狀:喘促氣短,動則加劇,神疲乏力,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
    • 治法:補益脾肺,斂氣定喘。
    • 方藥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加減,可酌加黃耆、白朮以健脾益氣。
  2. 風寒襲肺型

    • 病機:外感風寒之邪,肺衛失宣,肺氣壅滯,發為喘逆。
    • 症狀:喘咳痰稀,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平喘。
    • 方藥參蘇飲(人參、蘇葉、葛根、前胡、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桔梗、枳殼、木香、生薑、大棗)加減,若表寒重者可加麻黃、杏仁。
  3. 胎火氣逆型

    • 病機:孕婦陰虛陽亢,或情志化火,胎熱上擾,氣機升降失常。
    • 症狀:喘促煩躁,面赤口乾,胸悶氣逆,舌紅苔黃,脈滑數。
    • 治法:清熱降火,理氣安胎。
    • 方藥:黃芩、香附研末調服,或選用黃芩清肺湯(黃芩、梔子、桑白皮、杏仁、貝母)加減。
  4. 胎死不下型

    • 病機:胎死腹中,濁氣上衝,肺氣壅滯。
    • 症狀:喘逆劇烈,面青唇紫,胸腹脹痛,舌質黯紫,脈沉澀。
    • 治法:下胎逐瘀,降逆平喘。
    • 方藥催生湯(蒼朮、枳殼、桔梗、陳皮、芍藥、白芷、川芎、當歸、肉桂、半夏、甘草、麻黃、厚朴、木香、杏仁、茯苓、生薑),務必謹慎辨證,以免誤治。

其他相關要點

  • 痰濕阻肺者,可兼見痰多黏稠,胸悶納呆,宜化痰降氣,方用二陳湯三子養親湯
  • 氣陰兩虛者,可配合百合固金湯以潤肺益氣。

妊娠喘證涉及胎元與母體氣機的平衡,治療時需顧護胎氣,用藥宜平和,避免峻烈攻伐之品,以免損傷胎孕。歷代醫家強調辨明虛實寒熱,方能對證施治,確保母子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