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齒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齒黑
病證名,指牙齒呈現黑褐色之病證。中醫理論中,齒黑可分為兩類,其病因病機與臨床意義迥異,分述如下:
- 少陰絕證之危候
《難經·二十四難》明確指出:「病人齒忽變黑者,十三日死,少陰絕也。」此屬臟腑衰敗之危象,與腎氣竭絕相關。中醫認為「齒為骨之餘」,而腎主骨,若少陰經氣衰微,腎精枯涸,無法上榮於齒,則齒失濡養而驟然變黑。此類齒黑多伴隨面色黧黑、神昏氣微、脈沉細欲絕等全身症狀,屬預後不良之兆,需急予溫補腎陽、固攝真元之劑,如四逆湯類方加減。 - 蟲蝕蛀齒所致
因口腔不潔或胃熱上蒸,腐蝕齒體,久而形成蛀孔,齒質受損而色黑。此類齒黑多見於齲齒(參見「齒齲」條),伴隨牙體缺損、遇冷熱酸痛等局部症狀。病機多與「胃火熾盛」或「濕熱蘊結」相關,治法當清胃瀉火、解毒殺蟲。外治可用銀花、薄荷、細辛等煎湯漱口,以清潔口腔、祛腐生新;內服方可選清胃散、玉女煎等方加減,以清熱涼血、滋陰固齒。
中醫理論延伸
齒黑之辨證,需結合舌脈與全身症狀。若屬虛證,當辨陰陽:腎陽虛者,齒黑鬆動,畏寒肢冷;腎陰虛者,齒黑乾枯,伴顴紅盜汗。實證則多因火毒或濕熱,如嗜食辛辣厚味,濕熱熏蒸於上,齒黑兼見牙齦腫痛、口臭苔黃。此外,《諸病源候論》提及「齒黑爛」,認為與風濕熱毒搏結齒齦有關,進一步擴展了齒黑的病因範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