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妊娠耳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妊娠耳鳴
病證名,出自《葉氏女科證治》卷二。此症多因孕婦素體腎虛,妊娠後精氣耗損,髓海不足,耳竅失養所致。臨床表現以耳鳴為主,常伴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精神疲憊等腎虛之象。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腎精虧虛則耳竅失濡,故發為耳鳴。治法當以滋陰補腎、填精益髓為主,可選用補腎丸(方中以豬腎一對為君,取其「以形補形」之效,佐以青鹽引藥入腎,蜜丸緩補,酒下助藥力運行)。
若耳鳴見於午前,兼有頭痛目眩、口苦咽乾等症,多屬肝膽火盛。肝火上炎,擾及清竅,故耳鳴聲響如潮,治宜清瀉肝膽實火,方選小柴胡湯加黃連、梔子,以疏肝利膽、清熱降火。
若耳鳴發於午後或夜間加重,伴心煩不寐、面色少華,則多因陰血虧虛,虛陽上擾所致。蓋午後陽氣漸衰,陰血不足,肝失所養,虛火上炎而發耳鳴。治宜養血平肝,方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以補血健脾,使氣血調和,虛火自平。
中醫辨證要點:
- 腎虛型:耳鳴如蟬,持續不斷,腰膝酸軟,脈沉細。
- 肝火型:耳鳴聲大,午前明顯,口苦脈弦數。
- 血虛型:耳鳴午後加重,心悸失眠,舌淡脈細。
妊娠耳鳴之治療,需謹守病機,辨明虛實,不可妄用辛散升提之品,以免耗氣傷陰。用藥時亦需顧護胎元,避免峻烈之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