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妊娠煩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妊娠煩渴

病證名,見於《普濟方》卷三百四十,亦稱「妊娠口渴」或「胎前焦渴」。此症多因孕婦臟腑氣虛,陰血虧耗,陰陽失調,致使熱邪乘襲心脾,擾亂氣機,故見心煩、口乾渴等症狀。中醫認為,妊娠期間,陰血下聚養胎,母體陰液相對不足,若素體陰虛或調攝失當,易生內熱,上灼津液,發為煩渴。

病因病機

  1. 胃經實熱:孕婦素體陽盛,或過食辛燥,熱邪蘊結胃腑,耗傷津液,症見口渴喜冷飲、口臭、便秘、舌紅苔黃等。治宜瀉熱生津,方用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半夏、麥冬、人參、甘草、粳米),清胃火而滋陰液。
  2. 胃經虛熱:陰虛內熱,津不上承,症見口乾咽燥、午後潮熱、舌紅少苔。治宜滋陰清熱,方選竹葉黃芪湯(竹葉、黃芪、生地、麥冬、當歸、黃芩、甘草),養陰潤燥,兼清虛火。
  3. 心經火動:情志失調或陰虛火旺,心火上炎,擾亂神明,症見心煩不寐、舌尖紅赤、小便短赤。宜清心瀉火,可用竹茹、麥冬、甘草煎湯代茶,以輕清之品降火生津。

辨證要點

  • 實熱證:口渴劇烈,伴身熱、脈洪大,屬陽明氣分熱盛。
  • 虛熱證:口乾但不欲多飲,兼見顴紅、盜汗,屬陰虛內熱。
  • 心火證:煩渴伴心悸失眠,舌尖獨赤,為心火上炎之象。

中醫理論延伸
妊娠煩渴與「子煩」相關,皆因陰血不足、熱擾心神所致,但子煩以心煩為主,而妊娠煩渴以口渴為顯。《婦人大全良方》指出,此症若久不癒,恐耗傷胎元,故需及早調治。歷代醫家強調,妊娠期用藥需平和,清熱不過寒,滋陰不膩滯,如麥冬、石斛等甘涼之品,既可生津,又不傷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