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妊娠腹內冷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妊娠腹內冷痛

病證名,指孕婦於妊娠期間,因寒邪內侵或陽氣虛弱,導致腹中冷痛不適,甚或引發胎動不安之證候。此證首見於唐代《經效產寶》,書中記載:「療妊娠腹內冷痛,忽胎動。薤白切一升、當歸四兩。以水五升,煎取二升,作三服。」可見其病因多與寒凝氣滯、血脈不通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妊娠腹內冷痛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1. 寒邪內侵:孕婦體質偏虛,外感寒邪或過食生冷,寒氣客於胞脈,氣血凝滯,不通則痛。
  2. 陽氣不足:素體脾腎陽虛,無法溫煦胞宮,陰寒內生,導致腹中冷痛。
  3. 血虛寒凝:妊娠期間陰血下聚養胎,若兼氣血不足,寒邪乘虛而入,血脈拘急而痛。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腹部冷痛,喜溫喜按,遇寒加重,得熱則緩,或伴有胎動不安、面色蒼白、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遲等虛寒之象。

中醫治療
治療以溫經散寒、養血安胎為主,可參考《經效產寶》之方藥配伍:

  • 薤白:辛溫通陽,散寒行氣,能緩解寒凝所致之腹痛。
  • 當歸:甘溫質潤,補血活血,兼能調和衝任,安定胎元。

若兼脾腎陽虛,可佐以艾葉、阿膠、炮薑等溫補之品;若血虛明顯,則配伍熟地、白芍以滋養陰血。

辨證要點
此證需與「妊娠腹痛」其他類型鑑別,如氣滯血瘀(痛如針刺、拒按)、濕熱蘊結(痛伴灼熱感)等,須依脈證詳辨,方可對證施治。

古籍參考
除《經效產寶》外,《婦人大全良方》亦提及妊娠腹痛之寒證,強調「溫養胞絡」為要,可佐證此證之傳統論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