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齒更」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齒更

齒更為中醫生理學名詞,指人體於童年時期,乳牙自然脫落並逐漸由恒齒替代之生理現象。此過程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乃人體生長發育之重要標誌,亦反映先天稟賦與後天發育之狀態。

中醫理論基礎

《素問·上古天真論》明確記載:「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揭示齒更與腎氣充盛之關聯。中醫認為「腎主骨,齒為骨之餘」,牙齒之生長、更替及堅固皆賴腎精濡養。腎氣充盈,則齒更如期;若腎氣不足,則可能出現齒遲、齒疏或齒質脆弱等異常。

齒更與經絡臟腑之關係

  1. 腎精作用: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齒更過程直接受腎精盛衰調控。兒童腎氣漸充,推動乳牙根吸收、脫落,繼而恒齒萌出。
  2. 脾胃輔助: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脾胃功能健全,方能將飲食營養轉化為氣血,上輸以助齒骨發育。
  3. 經絡聯繫:足陽明胃經入上齒,手陽明大腸經入下齒,經氣通暢亦影響齒更順利與否。

齒更之年齡規律

中醫古籍指出,女子以七年為生長週期,男子以八年為週期,故齒更之年齡略有差異:

  • 女子約七歲時腎氣始盛,齒更啟動;
  • 男子稍遲,多於八歲腎氣充實後開始換齒。
    此差異體現「女七男八」之生理節律,與現代醫學觀察之兒童換牙時間(6-12歲)大致吻合。

齒更異常與體質關聯

若齒更延遲或障礙,中醫多歸因於:

  • 腎精虧虛: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導致齒更遲緩、齒列不齊;
  • 氣血兩虛:脾胃虛弱,氣血生化無源,難以濡養齒骨;
  • 外邪滯留:如風熱或濕濁壅滯經絡,妨礙牙床氣血運行。

齒更於生長發育之意義

中醫視齒更為「天癸」啟動之先兆,標誌著人體從「稚陰稚陽」向氣血旺盛階段過渡。此後,隨著腎氣持續充盛,將逐步進入「髮長」「真牙生」(智齒萌出)等下一發育階段,最終達成「筋骨堅」之成熟狀態。

綜言之,齒更不僅是局部組織更替,更是整體臟腑機能、特別是腎氣盛衰之外在表現,為中醫觀察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指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