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悲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悲中
病證名,屬類中風之一,因過度悲哀,致精神耗損,肺氣鬱閉化熱,引發類中風證候。此證多由情志失調所致,與中醫「七情內傷」理論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悲為肺之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在臟為肺……在志為悲。」過度悲哀易傷肺氣,使氣機鬱滯。肺主一身之氣,司宣發肅降,若肺氣鬱閉,則津液輸布失常,化生痰濁;鬱久化熱,痰熱內擾,上蒙清竅,可致眩暈、昏仆等類中風症狀。此外,悲憂過度亦耗傷心氣,心主神明,心神失養則見精神恍惚、言語錯亂等症。
臨床表現
患者多先有長期憂悲過度之病史,突發眩暈、肢體麻木,甚則昏不知人,伴見胸悶氣短、嘆息頻作、痰多黏稠,或見言語謇澀、神情呆滯。舌質偏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滑或細數。
證候分析
肺氣鬱閉,宣降失司,故胸悶氣短;痰熱上擾清竅,則眩暈昏仆;痰阻絡脈,故肢體麻木;舌紅苔黃膩、脈弦滑,均為痰熱內蘊之象。此證與中風不同,雖有昏仆之狀,然無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真中風之典型表現,故歸於「類中風」範疇。
治法與方藥
治宜開鬱清熱、化痰通絡。可選《醫學心悟》之啟膈散加減,或溫膽湯合柴胡疏肝散化裁,以疏肝解鬱、化痰清熱。若痰熱壅盛,可酌加黃連、竹茹;氣陰兩傷者,配伍太子參、麥冬益氣養陰。
古籍論述
《證治準繩·類中風》提及:「因悲憂過度,氣鬱痰凝,猝然昏冒者,當從鬱證論治。」清代《雜病源流犀燭》亦載:「七情內傷,氣逆為火,痰涎壅塞,皆能令人暴厥。」均強調情志失調致氣機逆亂,為悲中發病之關鍵。
此證需與「氣中」、「食中」等類中風鑑別,其病機側重肺氣鬱熱,治療當以調氣解鬱為先,兼顧化痰清熱,方能切中病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