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妊娠腹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妊娠腹痛

妊娠腹痛,又稱「胞阻」、「妊娠小腹痛」、「子痛」,首載於《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此證指孕婦妊娠期間出現小腹部疼痛之病症,其病機與氣血失調、胞脈受阻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妊娠腹痛主要因陽虛寒凝、血虛胞脈失養、氣郁氣血失暢所致:

  1. 陽虛寒凝:素體陽虛,寒邪內侵,客於胞脈,氣血凝滯,不通則痛。症見小腹冷痛,得溫則減,或伴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淡苔白,脈沉緊。
  2. 血虛失養:孕後陰血下聚養胎,若素體血虛,胞脈失於濡潤,則發為隱痛。症見小腹綿綿作痛,按之痛減,頭暈目眩,心悸怔忡,唇甲淡白,舌淡,脈細弱。
  3. 氣郁氣滯:情志不暢,肝氣郁結,胞脈氣血運行受阻。症見小腹脹痛,連及胸脅,煩躁易怒,噯氣頻作,舌紅苔薄黃,脈弦滑。

辨證論治

  1. 陽虛寒凝

    • 治法:溫經散寒,暖宮止痛。
    • 方藥:艾附暖宮丸(《沈氏尊生書》)加減,方中艾葉、香附溫經行氣,吳茱萸、肉桂散寒止痛,佐以當歸、川芎養血和血。
  2. 血虛失養

    • 治法:養血止痛,和營安胎。
    • 方藥:膠艾湯(《金匱要略》)為主,阿膠、艾葉溫養胞脈,當歸、芍藥補血和血,地黃滋陰養血,甘草調和諸藥。若兼脾虛,可加白朮、茯苓健脾益氣。
  3. 氣郁氣滯

    • 治法:疏肝解郁,理氣止痛。
    • 方藥: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柴胡、白芍疏肝柔肝,當歸、白朮養血健脾,薄荷、煨薑助柴胡疏泄肝郁。若化熱者,加梔子、黃芩清熱解郁。

古籍論述

  • 《金匱要略》指出:「婦人懷妊,腹中㽲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強調血水不調所致腹痛之治法。
  •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提及:「妊娠腹痛,須分寒熱虛實。」進一步闡明辨證綱領。

此證需與「胎動不安」、「異位妊娠」等鑑別,臨床當四診合參,審因論治,以護胎元為要。